2020年8月底,大法官宣布追討國民黨黨產的《黨產條例》全部合憲,許多人視為是轉型正義的一大進展,但之後呢?黨產歸誰所有?當初受到迫害的人民是否該得到補償?加害者又是否能一一被繩之以法?又或者是如某些人所說:「不應再追究、搞族群對立,好好『拼經濟』就好」?
不論二二八、白色恐怖,在國家機器強勢運作、控制下,讓「政治」成為不可言說的禁物,敢說的「被消失」,剩下的只好噤聲,連同血腥的歷史,也彷彿不曾發生。然而,在此之際,小說卻成為最佳載體,乘載了當時的情感與記憶。從1948年吳濁流的〈波茨坦科長〉到2017年黃崇凱的〈狄柯森片語〉,《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以四冊書收錄了30部小說,讓過去的不能言說,彷彿穿越時空重新攤在讀者面前。
30部小說 訴說威權時期的恐怖氛圍
從卷一《血的預感》,收錄關於威權恐怖治理的作品;卷二《眾生歸來》,由受難者重述身處於白色恐怖「前線」的種種經驗;卷三《國家從來不請問》,探討國家體制對於人民的控制;到卷四《白色恐怖》,談到在大國家思想下,被碾壓、彷彿邊緣人,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們。比起義憤填膺地高喊正義、人權,更多的是透過市井小民當時的「日常」,烘托當時的社會氛圍與白色恐怖本身。
除了政治犯本身,小說的題材更涵蓋遺族、學生運動份子、叛逃匪區的流亡者,甚至是成為國家機器打手的告密者與特務。在30位作家各人各色的風格下,呈現了白色恐怖的各種不同面向。如同林雙不在〈臺灣人五誡〉中,借主角林信介的口批評林宅血案,有時也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希望透過故事主角,傳達對於社會的批判與不滿。
掙脫兩極化的意識形態 看見轉型正義的必要性
以「透過藝術與文字,讓轉型正義擺脫藍綠兩極化意識形態的對決」為目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在作品的分冊上有其巧思,由主編胡淑雯與童偉格寫的導讀,更是行雲流水地交代了作品編排順序的邏輯,讓讀者能夠了解該冊的全盤規劃。
以二戰時期的法國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為題,在「未經歷者開始反思、受迫害者尚未凋零殆盡、迫害者仍待審判」的現今,《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的出現或許可說適逢其時。筆者認為,經濟的穩固發展須仰賴健全的社會,而轉型正義、讓「冤者有所平反、罪者有所懲罰」,正式健全社會的要件之一。
如今,威權的象徵依舊安穩地立於曾經受他蹂躪的土地之上,也象徵的臺灣的轉型正義依舊任重而道遠。也唯有當獨裁者不再被視為民族英雄的那一天,真正的民主自由才能降臨於這座島嶼之上。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kL8XpL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emVD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