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才會當記者?那些年政大新聞所教我的事

1 / 1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已成了一句網路流行用語;每次看到有人寫,我心都隱約被刺了一下,真不是滋味。對一個新聞所畢業的學生來說,自己的專業、自己視如珍寶的東西,在別人眼裡卻是一文不值,而且還被無情地嘲笑、嫌棄,這是何等可悲的事!

猶記得國中時期,我看了幾部關於新聞記者、新聞主播的熱血日劇和韓劇,主角對真相的追求、對社會的正義感深深感動了我。於是在國三那一年,我第一次有了想當記者的夢想。我想替受害者伸張正義,為弱勢族群發聲,將事情的真相公諸於世。

認識新聞同好

WW跟我一樣是政大末代新聞所*的同學,她高中和大學都是校刊社成員,大學時期經常跑校園新聞,對新聞採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就報考了政大新聞所。

*2014年起,政大研究部新聞所、廣告所、廣電所合併為「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我則是在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後,回到馬來西亞媒體圈發展。縱使累積了近兩年的媒體經驗,但我對新聞還是有很多不解與想象,於是我決定回台繼續深造和鑽研媒體方面的知識。

我在申請研究所的時候,政大新聞所是我的第一志願。雖然無法得知當年的競爭程度有多激烈,但政大新聞所開放給外籍生的名額只有一位,幸運的我成了該年的唯一正取。說是幸運,但背後也付出不少心血和努力。

政大新聞所不好考!

台灣學生要考上政大新聞所,競爭程度肯定比外國學生來得更激烈。雖然我那一屆的報考人數比往年少一些,但政大新聞所還是很多準研究生的第一志願。在業界補習班經歷過模擬考,預先跟未來競爭對手切磋過而累積一定實力的WW,最後成功脫穎而出,成為12名正取生的其中一位。

想當年在我們正式入學之前,碩一新生都必須要參加院必修的「傳播導論」。雖然是1學分的課,但上過的同學都知道這1學分一點都不好拿。經歷三天的密集訓練,我的學術底子雖有所長進,但功力大增的代價卻是元氣大傷。

上課的時候,我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同學的表現超乎我想像地強,學習態度認真,理論基礎也很扎實,大家都是有備而來的一群人。相比之下,我好像是一個草草準備就考上新聞所的外國學生,要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才可以跟上大家的程度。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讓人崩潰的導讀

我和WW都一致認同,大學和研究所是兩回事。以前念大學都是老師講得比較多,到了研究所則是學生自己導讀,教授負責引導給建議。

每到自己導讀的時候,我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一小時的導讀通常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準備,要做很多的功課和研究,才能勉強回答老師和同學的提問。畢業之前的論文更是每個研究生的噩夢,花了數十個月才完成一本百頁論文,但回首這段痛苦的研究生時期,現在卻是我們懷念的時光。

純粹學習的日子其實是幸福的,可以聽教授傳授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好好專心做一件事,可以一直自我提升——這一切在出社會當了社畜之後,都變得難得可貴。和同學一起討論、思辨,跟教授一起咪聽、聊天,政大新聞所不但填補了我對學術缺失的那一塊,也讓我參與了一場思辨之旅,啟發了我對各種事物的好奇,也讓我對新聞的詮釋改觀。

新聞的理論和實作

很多人都覺得研究所的課程都是學術和研究導向,但WW去修了大學部的新聞課程之後,肯定了研究所和大學所學的東西其實是互通的。

我和WW一樣,對「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很感冒。以前的我對這句話會感到忿忿不平,覺得自己的專業被詆毀,但後來某次我被學弟問起這句話時,已經可以淡然應對了。每個行業都有害群之馬,念政治去當政治人物,做得不好一樣也被罵得很慘,只是大家對記者放大檢視。

記者是代替民眾向相關單位提問,是協助監督社會制度與秩序。我覺得記者最大的樂趣,應該就是每天都在接觸新事物,然後再把精華抓出來告訴讀者或觀眾。採訪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是記者應該就不會接觸得到的人事物,所以記者可以說是一份會讓人生很精彩的工作。

記者,是我做過最棒的工作!

如果問我當記者最大的收穫,我想應該是開拓了我的視野,改變了我對看事情的想法。WW説她在工作的時候,會時時提醒自己世界很大,永遠要知道自己的渺小,看事情不要那麼絕對,必須接受不同的觀念。我很認同這一點,也希望自己可以效仿WW,有更大更多的包容力去面對這個社會。

記者是一份高壓的職業,只要世界有新鮮事,記者就不會有閒下來的一天。希望大家能善待記者,這份薪資不高卻壓力天高的職業,總需要有人去執行。我希望這個願意去做這件事的人,可以勇敢大聲說出「我是記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你對新聞科系或新聞業有什麼好奇的地方,歡迎到柚子的FBIG留言或私訊。

文章出處: 不讀書才會當記者?那些年政大新聞所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