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玩味的是,舞台上的主角,不是當時治理台灣的大清文臣武將,他們只是配角。主角是被大清朝廷及轄下民眾所瞧不起的生番大頭目。而地點,更是在當時「政令不及,化外之地」,現代台灣人不太熟悉的「瑯嶠傀儡山」。
以台灣本土歷史為號召,加上台劇少見的龐大規模,2021年播出的《斯卡羅》,儘管評價兩極,但仍舊引發不少話題,還成為屏東推動觀光的重要題材。事實上,早在電視劇上演至少一年前,筆者就曾經在墾丁的民宿等地,看過這本由陳耀昌醫師所著的歷史小說《魁儡花》,但一直要到終於決定棄劇之後,也真正萌生想要閱讀這本原作、了解更多家鄉歷史的念頭。
以「羅妹號事件」為基底的歷史小說
以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後續發展的史料為主幹,《魁儡花》描述了台灣是如何在19世紀重新登上國際舞臺,並且在清國消極治理的情況下,弔詭地讓原住民成為了被國際承認的政治主體,與列強談判、立約的過程。藉由主角蝶妹、文杰的混血身份,不只呈現了當時該地種族混雜的現實,同時也反映出各種族間既競爭,有時又必須合作的矛盾關係。
或許是因為透過文字,消除掉演技可能帶來的干擾,加上篇幅頗長(約460頁),《魁儡花》得以讓情節的邏輯更加順暢,同時提供足夠的資訊,讓讀者能夠好好地了解事件的發展過程。而從許多地方也可看出,作者確實對於歷史有非常多的琢磨,筆者甚至因此終於了解,為何國中時「魁儡」被認為是對原住民同學極大的侮辱。
角色、情節差強人意 虛構部分偏多
但若單純就小說而言,《魁儡花》的角色也容易給人過於「正派」,而喪失人性的感覺,部分關於性暴力的情節與主角心境的描述,甚至會讓人有種過時、父權思維的不適感。此外,小說中有大量虛構內容,就連「蝶妹」也並不是真實存在,儘管作者在後記中表明這是小說得以發揮的空間,並認為能夠為故事增色,但過度「腦補」的資訊,依舊讓筆者感到有些疙瘩。
儘管不能夠完全作為歷史的參照,但《魁儡花》以原住民為主體的視角,加上有別於教科書的歷史觀,確實有其可看之處,尤其是最後潘文杰的感嘅,或許也能夠與今日原住民族群的互相呼應。不論是《魁儡花》或《斯卡羅》,都讓人得以重新思考過去歷史課本上短短幾行字,或許對於台灣來說並不是那麼無足輕重,也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鼓舞更多作者,去發掘更多台灣過去被忽略的歷史與價值。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mveMNM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kLGO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