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觀察、旁觀世界的你,一起來看《草莓與灰燼》裡所描繪的浮世吧!
初次聽到房慧真,是在大學課堂裡,教授推薦她的作品《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當時對於教授所言,《壹週刊》的運行方式,是以腥羶色新聞營利,為了支撐他們真正想報導、傳遞的內容,我感到十分驚訝。而對於這個名字,就是存在在臉書裡追蹤的作者之一。多年後,她有了新作,還有限量的簽名版本。對於「限量」、「簽名版」沒什麼抵抗力的我,於是手刀下訂。
-
🌱浮世裡的觀察之眼
同處浮世之中,然而每人所留心之處、所思之內容,卻有著天差地別的差異。在本書裡,可見作者在浮世中的所見所想,或是在大眾運輸裡收垃圾之推車,用塊布遮掩覆蓋,看不見、被隔絕,都市裡大量產出的垃圾彷彿就不存在;又或是,描寫勞動者在社會一隅工作之情狀,那些並存於俗世,而鮮少被關注的人們。都被一雙觀察之眼,細緻地記錄下來,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側錄著。
-
🌱習以為常的馴化模式
在看似合乎常理、習以為常的社會運行裡,作者以直觀的方式書寫浮世,然而在閱讀時,卻又充斥、瀰漫著詭譎的不合理感。在所沉浸的生活脈絡、社會化的過程裡,原先各自歧異似獸的人,以「合乎常理」的姿態被逐漸馴化,成為融入社會所需的樣貌。當然這樣的馴化,給予了社會運轉的穩定性,然而從不同的角度察看,所謂的合理卻又不那麼合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從日常被忽視的邊緣人裡、從歷史事件的開展裡,內裡所牽涉的人性議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多少呢?扣回先前所論的「合乎常理」,似乎以這樣的說詞合理化、簡化了對於惡的理解。書中提及:「要讓普通的人成為劊子手,首先要讓他們相信,要殺的不是人類,而是一隻可以踩在腳下的害蟲。」意味著在惡的施行中,遑論大小,只要相信受害者非我族類,惡即可被輕易忽視、略過。而在這樣的邏輯思考裡,所謂的惡離我們有多遠呢?
-
🌱個人心得
身為一個吃貨,對於〈深夜魚湯〉、〈理想的下午〉所描寫的臺灣在地美食,以及近乎電影鏡頭式的場景敘述,都讓我覺得印象深刻。而書寫來自婆羅洲的父親時,對於原鄉的念想,與異地生活的格格不入感,就像把植物從原生地移植一樣,即便後來好好地生存下來,而一切卻早已不同了模樣。
-
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常常覺得作者直觀的敘述下,隱隱約約地透露著更深層的思辨與意涵。那是在反覆咀嚼中,才能更加意會的內容。不論書寫納粹對於猶太人的迫害、或是盧安達所發生的種族屠殺,儘管對於這些歷史都有粗略的認識與了解,但讀來仍覺得沉重而不能自己。艷麗鮮美的草莓覆上焚化爐飄來的灰燼,而這些灰燼來自猶太人屍體的焚燒。
-
在吃下鮮豔欲滴的草莓之前,那些灰燼能否撥得乾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