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很多事就是有效率嗎──小心!結果會欺騙你
還記得輸入偏差嗎?輸入偏差指的是我們會用事情的表象來判斷結果,也就是我們會認為付出很多努力就該獲得理想的結果,也有人會故意利用輸入偏差來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判斷,讓別人以為自己很努力工作,結果只是假象罷了。
輸入偏差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被事情的表象所蒙蔽,不過還有另外一種是我們以結果當中不相關的資訊來看待事物、自己或他人,導致評判上的失準。
例如你今天完成了好幾件事,你可能會覺得今天自己的效率很高,但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以結果來看,你可能完成了很多事,但那些事也許都是很簡單的瑣事,可能你當天的效率還比不上做完一件大專案來的好。
許多件小事和一件大專案,若只是以事情的數量來看,你會認為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很多件事肯定比一件事還要有效率。
但仔細探究以後你會發現,一件專案需要花費的精力比起做那些瑣事還要多很多,應該是完成那件專案的那天效率更高才對。
因此,在評斷人事物的時候,不能單單憑藉結果來做判斷,還必須考慮到資訊的來源與過程,否則很容易就會誤判。
一九九零年代初期,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三位教授,約瑟夫(Robert Josephs)吉斯勒(Brian Giesler)以及西爾維拉(David Silvera),為了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做了一連串的實驗。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這樣的,這個實驗其實很簡單,他們請受試者閱讀英文文件,並且要在看到字母「C」的時候把它劃掉,每完成五頁,就要將閱畢的紙張放進一個文件箱裡。
受試者被分成兩組,一組是「筆記本組」,他們拿到的文件是一整本裝訂好的,每劃完一頁,要把紙張撕下來再放進文件箱裡。
另外一組是「影印紙組」,這組受試者的文件就是一張張散裝的印刷紙,不需要撕下來就能直接放到文件箱中。
在完成任務以後,兩組都為自己的生產力打分數,結果筆記本組平均替自己打的分數竟然比影印紙組還要高。
你是不是也覺得很訝異?影印紙組的生產力應該要比筆記本組還高,為什麼最後反倒是筆記本組認為自己更有效率呢?
因為他們被不相關的結果影響了,也就是紙張疊起來的高度,從實驗過程當中,你可以發現受試者必須把劃完的紙張放入文件箱,通常我們都會以完成了多少來判斷生產力的高低。
而從箱子裡可以看到,筆記本組的紙張疊起來高度較高,便自認生產力較高,但他們完成的張數可能比影印紙組的還要少。
所以實驗結果顯示了,並非所有的結果都能反映出相應的事態,像是前面提到的不能只是以數量來評估效率,效率不應該只是完成了多少,也應該要把完成的質量一併算進去。
例如當評估一個人寫作的效率時,不能只是看他一天寫了幾個字或一個星期寫了幾篇文章,而是應當加入寫得好不好或讀者喜不喜歡等等的評斷項目。
而我們也常常藉著不重要的結果來評價自我或他人,最後造成了錯誤的判斷,誤以為自己很有效率,事實上自己經常在做一些並不重要的事,卻毫無警覺,一直在原地踏步,無法抵達下個里程碑。
因此,我們都要謹慎且客觀的分析結果,不要讓根本不重要或不相干的訊息影響了自己的判定,排除這些沒有什麼關聯性的資訊,找出更有效的評量標準,還有真正重要併相關的資訊,才能正確的評估自己並做出適當的決定,在最後實現你的計畫。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跟我說你想聽的主題😉📩
以下順手支持一下提筆心手的日常提煉~讓你天天有所成長!!
💙歡迎追蹤我看更多💙
🎀 POPDAILY帳號追蹤給個鼓勵 👉 追起來!
🎀 FB粉專點讚鼓勵一下 👉 讚起來!
🎀 Cheers酷青酷業專欄 👉 讀起來!
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我是提筆心手,每天寫點甚麼,讓你看點甚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更多自我成長/夢想追尋>>提筆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