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怎麼愛?|愛「自己」 vs 愛「自己標準被滿足的感覺」|正向意圖

1 / 1

「你們愛的不是我,是衝進班級前十(名)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名)的我」,這是網路上流傳的一篇上海14歲學生自殺的遺書,裡面這段話最讓我印象最深刻。這是她對於父母14年來與她許多生活日常互動的總結;而我想真正壓倒她的,是外在的這些因素讓自己內心已經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無法看見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長大的路上,我們學習著知識和待人處事的所有道理,並設下了「好」的標準。小時候的標準大多都是他人給我們的:成績的標準、禮貌的標準、儀容的標準、生活處事的標準等等…,長大之後,我們仍帶著這樣的標準前行,因為這些標準已經深深植入了自己的潛意識當中,即使與自己內心想要的有所衝突或是在現況當中已不適用,卻難以被察覺,直到有事件發生來提醒我們。

回過頭來,你是否發現,我們不知不覺地在意這些標準是否被執行,勝過去追求生命中真正重要與美好的事?例如曾經舉過的例子,有的女生想要有一份好的感情,評判的唯一標準卻只有對方是否完全聽自己話,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那麼在她每天與另一半的互動當中,會一直審視對方是否聽話,或者更多地關心彼此互動的情況與需求?而之所以會讓這個女生有這樣的概念,也許是來自於父母互動的模式、或者是自己長久以來的不安全感使然、甚至是過往其他經驗帶來的結果,產生「這樣才是對的」的標準。

NLP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正向意圖”,說明人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正向意圖,正向意圖沒有對錯,是當事人採取行動的當下最佳理由。自殺學生爸媽的正向意圖也許是希望孩子成績好,未來的路就能更順利,代表自己在為孩子著想;而不斷地施壓,代表自己盡到父母監督的責任。作為旁觀者我們能夠很輕易地看到這是倒果為因,像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合理地採取了各種行為,實際上,這樣的爸媽並無法意識到這所有的過程,只是不斷地重複所有施壓的言語和行為,即便孩子再努力也看不到或仍覺得不夠。

對於別人所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我們需要更小心地檢視,不讓一些「雜訊」輕易進入我們的認知裡;而對於我們自己在生活中的應對,如果感覺特別的「累」,一定是這當中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否為了符合哪些過去養成的標準讓我們動彈不得,此時我們該把它挑出來好好地看一看想一想,不再放任它繼續無意識地循環下去。

愛「自己標準被滿足的感覺」,只是緊抓著過往標準與感覺不放;而真正愛自己是,為自己尋找越來越舒心自在的方式前進。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