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人權、政治與司法改革 以小說進行的廢死答辯—《八尺門的辯護人》
「看小說真的沒有用嗎?」日前一位書友的文章,在網路上引發討論,也讓人想起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簾幕》中,以「看見真實世界的窗口」,來闡述小說的存在意義。儘管純屬虛構,但許多小說卻能以更犀利、批判性的視角,戳破對世界的美好想像,逼著讀者看見真實存在,且急需被面對、處理的議題。而唐福睿所著的《八尺門的辯護人》,正可說上述文字的最佳表述。
虛構的滅門血案 呈現現實社會議題
以一場發生在基隆八尺門的虛構滅門血案為開端,《八尺門的辯護人》的故事,主要以阿美族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前途一片光明的準法官兼司法替代役連晉平,及印尼籍家務移工Leena等三人,企圖營救印尼籍漁工免受死刑制裁、抽絲剝繭追求真相的過程為主軸。看似偵探小說的劇情,實際上卻帶領著讀者看見移工被忽視的人權、台灣司法的弊病,以及漁業與政治力背後複雜的盤根錯節;其中對於「廢死」議題的著墨,不只點出許多道貌岸然底下的嗜血本性,更以諷刺的結局,呈現其難以逃脫政治操弄的宿命。
在《八尺門的辯護人》中最重要的兩個命題,或許就是「人權」與「司法」。其中前者在作者巧妙的人物與場景設定下,我們得以看見在這座以「人情味」自豪的這座島嶼上,剝削人權的事件卻歷久不衰,數十年來改變的,只是對象從原住民換成了移工。而在小說內容與現實新聞事件的重合下,一句簡單的「難道我們不是人嗎?」,卻足以產生出重擊人心的力量。
拆解法律術語 呈現被隱藏的法界弊病
相對於人權的接近性,司法反而是一般人難以親近的範疇,但作者在法學碩士的知識基礎下,輔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不只翻譯了「吳燦基準」、「法官不語」、「抗多數性」等法學用語,包含司法通譯制度的弊病、法界保守的風氣等亟待改革的議題,也得以去除重重作為掩護的術語,赤裸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此外,藉由書中各方勢力的角力,更具體地反映出了台灣至今依舊是政治凌駕於一切、社會改革始終難逃操控的現況。
而且,人命怎麼會是數學問題?
台灣社會無形的「人血饅頭」
在閱讀《八尺門的辯護人》過程中,特別是書籍本身鮮紅的外表,總是讓人想到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其中以「台灣人民對法律信任度低,卻高度贊成死刑」的「笑話」,更是令人不寒而慄。然而,這卻是台灣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就連高喊理想、實際作為卻與之背道而馳的政客,在政壇更是屢見不鮮。
回到「小說無用論」,至少就《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類作品來說,它們就如同警鐘、帶領讀者看見不應再被忽視的議題,尤其是在國民法官制度上路的前夕。至於無用與否,或許還是取決於看到的人決定如何回應這樣的預警。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Qb86D0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GEMb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