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告訴你必然出現的未來長怎樣|Gi閱讀輸出筆記

1 / 1
未來,我們將一無所有,卻也什麼都能擁有!

《必然》書籍資訊

📖《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Kevin Kelly

📚貓頭鷹出版

《必然》一書共分為十二個章節,並有前言與不少推薦序,還有一篇導讀。每個章節裡分別介紹作者 KK 認為影響未來 30 年的 12 項科技趨勢。

書本章節架構

前言:30年內會產生的產品與服務,會有哪些走向,現在已經看得出來!

第一章/形成ing

第二章/認知ing

第三章/流動ing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第四章/屏讀ing

第五章/使用ing

第六章/共享ing

第七章/過濾ing

第八章/重新混合ing

第九章/互動ing

第十章/追蹤ing

第十一章/提問ing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第十二章/開始ing

《必然》閱讀筆記

Gi 的 7 大重點

1、12 道必然導讀

由台科大資管系特聘教授寫的導讀,簡單說明十二個章節 12 個必然發生的科技趨勢。

2、原生性

8 種筆免費更有價值的特質與屬性。創作者開發的新技能新產品必須要配合這 8 個技能,才能處於不敗之地。

3、書本特性

紙本書的 4 個固定性。科技使萬物開始流動、產生不固定性,淘汰無法變動的產品,然而紙本書的數量雖然會減少,但 4 種穩定性正是引人之處,增添紙本書的重要性與珍貴性。

4.、通用圖書館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作者對「通用圖書館」的未來想像。學者、書迷、加上科技,會將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書籍內容放到網路上,任何讀者都可以自由加上註解、觀看他人添加的資料、選擇自己想看的版本。

5、過濾資訊

過濾資訊的 8 種方法。資訊爆炸下我們需要鑑別的方法,來決定要花費時間在那些地方。

6、注意力價值計算

利用個別媒體/書籍/影片所需花費的時間與費用來做計算。人類的注意力是未來(甚至是現在)極具價值的資源,不須經過訓練即可產生。

7、N1 實驗

量化自我實驗。目前在進行醫學實驗講求精準,因此實驗對象數目(N)越高越好,自我量化實驗則是 N=1 ,將自己列為唯一實驗對象,能把結果完全聚焦在自己身上。

掌握未來筆記

  • 記諾貝爾得主司馬賀(Herbert Simon)說:「在訊息豐富的世界,唯一珍貴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因為內容就是要給人讀的,所以永遠要爭取每個人有限的時間,注意力流向哪裡,金錢就會跟到哪裡。
  • 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卻過不了明天的晚上。」
  • 後天是順著軌道長出來的,是不斷調整的結果,重點不是今天完成了什麼成功案例,或是產業趨勢預測的明天會是什麼,而是我們對後天(未來)是否有想像。
  • 8 種有價值、可供交易的原生性(Generative)【註1】 :
  1. 立即性
  2. 個人化
  3. 詮釋
  4. 真實性
  5. 取用權
  6. 具體化
  7. 贊助
  8. 可尋性
  • 科技使物品、商品、創作出現流動性。
  • 流動四階段:
  1. 固定;稀少:需投入專業技術,有高品質複製品。
  2. 免費;無所不在:便宜又完美的副本過度散播。
  3. 流動;分享:拆分產品,每個元素都在流動。
  4. 開展;成形:強大的串流讓業餘人士也能進行創造,產出、選擇與品質都來到高點。
  • 真正可維持的經濟成長並非來自新的資源,而是來自現有資源,重新整理、混和後變得更有價值;
  • 所有的科技都衍伸至現有科技組合。 
  • 匿名性可以讓人勇敢站出來揭發弊端,保護受迫害的邊緣人或政治流亡者,但若過度,會友匿名者不留情面地傷害他人卻不用負責,因此匿名性應該像微量元素一樣,不該完全剃除,但最好保持極少量。
  • 科技的矛盾在於,每個答案都增殖出起碼兩個新問題,更多工具讓我們發現更多問題,因此就算知識快速成長,問題增長速度缺更快,於是科學不只增長我們的知識,也擴展我們的無知。
  • Google 與 AI 可以透過學習,在零點幾秒內給出無限擴展的答案,但人類只有有限的時間擬訂下一個問題。因此答案變得很廉價,問題變得很有價值。

必然不可違抗,那就拿起帶你想像並形塑未來的書

這本書在臺灣是 2017 年 6 月出版,原文書《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則是在 2016 年 6 月出版。雖然已經時隔六年半,但還是有很多的科技趨勢與應用,都是我在臺灣還看不到的。

本書作者 KK 是個比 Gi 這個年輕人(如果 20 幾歲還算年輕的話)還要先進很多的老先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看完《必然》後也上網查了 KK 的一些資料以及維基百科,發現他真的很不簡單。他是《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第一任主編,之後也擔任許多雜誌社的編輯,創辦了《行走雜誌(Walking Journal)》,還跟《全球概覽(WEC)》的創始人一起創辦開創性的在線服務 WELL。

甚至 1984年首屆的 The Hackers Conference 也是KK 擔任要點基金會(Point Foundation)的總監時,基金會發起的。

此外,他還有多本著作跟攝影作品,例如《釋控》、《科技想要什麼》等,都是在介紹科技趨勢的書。 真心覺得,他是個超了不起的伯伯啊!

這本書跟《打造爆紅集客力》一樣是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的自助借書兌換二手好書活動【註2】換回來的。對於愛書人來說,這種好書兌換活動非常棒,因為平時就有借書、閱讀的習慣,如果在借書同時還能兌換到一本驚喜好書,那真的會超開心的!

這本《必然》就是一本讓人非常驚喜的書。一開始會選擇兌換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書名跟封面介紹讓我感興趣:「掌握形塑未來 30 年的 12 科技大趨力」。我期待看了這本書可以獲得一些對未來科技的認識,讓我不管在未來職涯選擇、選股投資、政治參與(投票)上能更有方向。

在讀《必然》的時候,跟前面幾本分享的書相比,Gi 其實沒有做太多筆記,因為書中談到若干虛擬實境、機器人等平常比較不會接觸到東西,吸收上會稍微困難。

而且這本書本身就是針對 12 個作者認為必然會對未來科技造成大影響的面向來介紹,所以比起一些細項的重點,更重要的是理解這 12 個必然出現的趨勢。

不過書中提到的一些預測,Gi 認為可能未來 30 年內還是無法完全發生,例如屏讀的章節提到,從過去到現在的書籍內容都可以加入一個共同的網路空間,而且只要擁有裝置與身分,每個人都可以做上註解與觀看其他人的註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雖然期待這樣的未來發生(屏讀一章提到的預測,讓我們能在觀看一本書時不用耗費時間去搜尋相關知料與圖書,並能更即時看到其他讀者的領悟與討論),但理智上認為這件事情的進行要花費的時間應該還是遠遠大於 30 年。

不過這當然也是根據自己過往的人生經歷及所學推斷出來的個人意見,也許《必然》提到的事情會在這個世紀發生也不一定。

整體而言,《必然》對於科技門外漢來說雖然無法全部理解、吸收內化,但它是一本有趣的書,很適合科技產業界或希望提升自己科技新知的人閱讀。

這邊也跟大家分享,在讀《必然》的當時,Gi 有跟閱讀社群群友分享自己的困境,有人推薦可以先讀《科技想要什麼》,應該比 《必然》容易看懂。想要拜讀 KK 的大作,但想先從簡單一點的入門,這本書或許是個好選擇喔!

註1:原生性的價值是一種特質或屬性,無法複製 、貯存、偽造、重製,必須在交易同時以獨特的方式產生,而且只有那一次。

註2:台北市立圖書館的自助借書兌換二手好書活動不確定是否每個分館都有舉辦,但就 Gi 的兌換經驗,每個分館的規則不一樣,目前有在景新分館跟長安分館兌換過好書,景新分館是需要自助借書 6 本,長安分館則是取決於兌換的好書出版年分。這兩個分館的活動都只到 111/12/31 喔,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趕快去換!

我是 拿過菜刀的行銷菜鳥 Gi,我喜歡分享好書、閱讀知識、發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美好,夢想是貢獻一己之力,讓世界認識臺灣。如果你有什麼書想看但不確定要不要花時間看,或是還沒考慮是否該花這筆錢買書,留言告訴我吧!如果是我也有興趣的書,我會仔細看完後跟你分享,看完我的分享,你再決定要不要翻開這本書也不遲。

延伸閱讀資料

  1. 書籍:《必然 : 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
  2. 維基百科:凱文·凱利
  3. 維基百科:失控
  4. 維基百科:The Hackers Conference
  5. 書籍:《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6. 計畫徵求專區-NSTC
  7. 如果想看更多書評,可以追蹤我的ig_@miracle_gi_11 🌿
  8. 喜歡看手繪的,歡迎到我另一個ig_@drawing_gigi 🌿
  9. 其他平台也能看到我的作品喔:方格子痞客邦

推薦閱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