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沙皇時期社會寫實 與女性對自主的追求—《安娜・卡列尼娜》

1 / 1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雖然曾經學過幾年的俄文,並經常在課堂中聽聞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作品,但基於某種對於經典文學的抗拒心理,始終沒有太大的動力去找來看。一直到不久前,朋友開始兜售手邊的藏書,在書單中看到這本《安娜・卡列尼娜》,才在好奇心驅使下,開始接觸這本由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所著的寫實主義的經典代表《安娜・卡列尼娜》。

背景設定在沙皇時期,主角安娜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年長自己許多的官員,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年輕軍官伏倫斯基,兩人就此墜入愛河。為了情人,安娜拋棄家庭、離開丈夫,並且對抗主流社交圈的流言蜚語,最後仍無法避免悲劇的結局。

女性力抗主流社會的悲劇經典

就一本經典文學作品而言,《安娜・卡列尼娜》想必有不少能夠深入頗析的細節,從文中特地把對話使用的語言(英語、法文)標示出來,就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隨著使用的語言不同,其背後也會承載著不一樣的含義。然而,就一般的讀者而言,不需要淵博的知識也可以發現的,就是托爾斯泰細膩的描寫功力,尤其在安娜一出場時,選擇藉由他人目光描述來烘托,也讓安娜的形象更加夢幻。

在這短促的一瞥中,伏倫斯基發現她臉上洋溢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裡、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裡的光輝,但它違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意中閃爍著。

此外,包含對於當時俄國地主與農民間的矛盾、地方自治會等組織的設立,及何謂人民意志的展現,甚至是農民生活的描繪,這些都是《安娜・卡列尼娜》寫實文字中可以看見的內容。然而,或許是作品的時空背景,在描繪當時俄國社會樣貌的同時,對於當代讀者而言,有些關於貴族生活、宗教、家庭的內容,還是會有些難以理解;加上木馬文化版本距今已經20年的翻譯風格(會出現像是「好容易⋯⋯」),也讓易讀性受到影響。

呈現沙皇時期社會寫實的背景

如同小說開門見山的起頭,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中,也能找到一些對比,包含社會對於男女婚外情的不同態度,及襯托主角的另一條「列文—吉娣」故事線。儘管並不是「永遠幸福快樂」的俗爛結局,但「列文—吉娣」相對幸福的生活,或許可說是整部小說中唯一的救贖,其中也不能看出作者把自身投射到列文身上,藉由他闡述自己對於俄羅斯民族、社會階級的想法。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總結來說,《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扇觀察沙皇時期社會樣態的窗口,尤其是當時女性面臨的困境與上流社交圈的生活,同時藉由其中的角色,也能夠更加認識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未來也期待其他翻譯版本的出現,讓當代的讀者能夠更細膩地品味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