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差強人意的全台眷村尋訪錄—《尋覓臺灣老眷村》

1 / 1
臺灣眷村研究,代表著我們對於自己國家歷史發展的關注;它是否發展得好、是否發展得健全,則關係著我們對於社會文化演進,能否公正客觀的解釋。

從臺北的四四南村、台中的彩虹眷村,到近年來成為屏東新地標的勝利星村,眷村文化已經成為臺灣觀光的元素之一,幾年前的電視劇《一把青》再把國共內戰的歷史搬上電視螢幕的同時,也讓不少觀眾能夠稍微理解當時,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民眾,是如何顛沛流離。然而,在成為觀光景點的同時,眷村的歷史脈絡是否能夠被正確傳達?而所謂「眷村文化」又是什麼?

由眷村文化研究者繆正西所著的《尋覓臺灣老眷村》,可說是一本關於台灣現存眷村的遊記總集,其中紀錄了多達65個場域,足跡不只遍佈全台,還延伸到蘭嶼、澎湖等外島。著重於歷史介紹、現狀紀錄,再加上時而出現的人文故事,這本著不只紀錄了那些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出現在台灣的風景,在國民政府軍遷台的生命歷程背後,更隱含著時代巨輪下,人民只能順應求生的宿命。

眷村子弟走訪全台眷村

儘管歷史資料豐富,但《尋覓臺灣老眷村》老實說,並不是一本特別引人入勝的作品,其中很大的因素,或許是因為成長背景、族群的差異,讓作者在書中對於眷村的濃濃認同感顯得一廂情願,難以引發不同族群讀者的共鳴。加上寫作風格偏老派,及偶爾出現的情感抒發,更會讓人覺得有種「出戲」的感覺。

不過,這本著作還是有其可看之處,像是遷居清境農場的孤軍及其眷屬、不在馬祖卻以馬祖為名的眷村等,都會讓人回想過去旅遊經驗中,那些不曾注意過,背後卻藏著故事的小線索,甚至會引發想要前往一探究竟的興趣。

反思眷村的文化內涵與意義

由於許多是二戰後直接接收或改造日軍官舍,臺灣的眷村保存經常有著濃濃的「日式」色彩,文化的混雜更容易導致保存的「主體」本身,尤其是建築本身更容易出現定位不明的問題。《尋覓臺灣老眷村》就像是一本初階的眷村入門,雖然視角或許有些偏頗,但尤其是在近年來眷村觀光興起的情況下,或許也能夠讓更多人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它變得更有深度。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vk00WN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