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1 / 1

    前陣子看完James Hoffmann,在GQ的影片裡,回覆網友與咖啡相關的問題。愛喝無糖茶和拿鐵的我,突然對咖啡燃起了濃烈的好奇心。

    上網查了產地、風味,以及製程等背景知識,但又覺得沒有親身體驗過,都只是虛浮的紙上談兵而已。

    決定去家附近、每次都點拿鐵的那家咖啡廳,親身喝看看。

    那條路上橫陳著披薩店、鹹酥雞、麻辣燙,還有不同廠牌的大小飲料店,喧囂的車龍,平凡地像所有熱鬧的街該有的模樣。然而,從這條街左右旁所延伸的巷弄,卻有著各自迥異的樣貌。

    在進入巷弄前,抬頭會發現,二樓以上的建築與建築之間是打通、相連的,ㄇ字型的設計,只有一樓是空置的,自然地形成騎樓空間。穿過騎樓,巷弄裡靜謐的氛圍,彷彿與外面那條街的喧嘩全然無關。

    那間咖啡廳就在巷裡。推開拉門,木質調的裝潢、不多的座位數,吧檯裡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咖啡機器設備,而老闆從咖啡機器後方現身,詢問今天想喝什麼?

    雖然喝過不少種類的單品咖啡,但常常只是徒然地牛飲,真正有印象的,反而是風味讓我感到安全的耶加雪菲。點完耶加雪菲後,便鼓起勇氣跟老闆表明是想了解與咖啡相關的事情,才跑來喝的。

    老闆邊製作耶加雪菲,邊隨意介紹著使用到的機器。透過不同的磨豆機器,會產生粗細度不同的咖啡粉,老闆把磨好的咖啡粉倒在杯子裡,他說我可以聞看看味道,再用手摸看看粉的粗細程度。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待老闆將咖啡粉和濾紙置放好,他拿起熱水壺畫圓,緩緩將熱水以均勻的方式注入,讓咖啡粉能充分被熱水流經過。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是專注看著熱水畫圓般注入,穿過咖啡粉、濾紙,沾染成咖啡色滴落在杯裡。

    當老闆把咖啡遞到我面前時,我想著,從種植、採收、處理、烘豆、磨粉,一直到變成面前這杯咖啡,過程真的好不容易。

    『雖然是一樣的豆子,但烘豆的深淺、變成一杯咖啡的各個環節,都會影響最後呈現出來的風味。條條大路通羅馬,儘管過程環節的設定可以不一樣,但調節後的成果,必須呈現出每一支豆子它應該有的樣貌。』

    『在喝之前,妳可以先聞聞香氣,喝下去第一口的味道,以及跑在後面的尾韻。』

    「可是我覺得自己嘴笨,沒辦法很敏銳去喝出來,或者精準地說出那是什麼味道。」

    『除非妳是要考試,或者是杯測,不然妳能喝出什麼味道,那就是什麼味道。我當然直接可以告訴妳,這杯前、後調的風味差異,但妳要先自己體驗過,而不是依循著別人的答案。』

    老闆後來又倒了別的咖啡給我喝,雖然我的詞彙量,僅有:這喝起來很酸、那喝起來口感很厚實、喔!這個會回甘之類的。然而老闆會在我喝完之後,補充那支咖啡的風味,例如:偏蜜棗、黑醋栗酸,又或是像堅果類的香氣。

    『如果我們吃、喝,都只基於肚子餓、渴了,那在進食的過程裡,可能就沒有餘裕去留意食物真正的味道。喝咖啡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當妳有意識地去感受,那妳嚐到或喝到什麼,都是自己體會到的真實味道。』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所以不需要給自己壓力,馬上要喝出精準的風味,只需要放鬆地去留意即可。透過持續的練習,感受會自然變敏銳的。』

    回家路上,肚子裝著咖啡、腦袋裝著咖啡經,總覺得老闆的咖啡之道,與生活之道似乎密切相關,好好喝咖啡與好好生活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