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漂泊,淡水是安棲之所?
「無論如河」書店的四位主理人,自稱「女工」,親切近人的稱號卻是她們血淚的象徵。一如淡水河流水,卻不能涓涓緩流,她們四處奔波、勞動且勞心,為護理而生,直到接手書店這個意外驚喜與她們不期而遇,展開一趟流動式的心靈照護與療癒之旅。
前身為在地經營整整十一年的著名書店「有河book」,人文匯流、地理位置優良之處,卻因獨立書店經營不易恐後繼無人。恰逢其時,四枚各自有工作、同時也正在尋找創業契機的靈魂有了安放之處,作為公衛護理背景,亟欲與民眾接觸,進而爭取了這次的接手機會。
不同於醫院環境的高壓緊促,這裡將形成一個軟調,是一個可以與民眾共享、共生並且共同安頓身心靈的平台。就像一個緩衝帶,此處關乎醫病之間的相互依存,無關於護理師經營獨立書店是不是門外漢,而是只要同樣都身而為人,就有感知人的能力,書店即關乎人文。
雙向流動,給予也是拾獲
台灣的醫療環境持續資本化,健保卡被當作提款卡,身體變成一塊碎片化的肉。作為勞工、照顧病患的角色,則淪為工具人,一人當三人用,如此,大醫院的人力成本甚至可以省至上億,然而,精簡人本,就不能再以人為本,「希望可以把病人當人,也把自己當人」的簡單期許,在護理師圈內變成渺小不切實際的奢望。
台灣對於勞動權利的意識薄弱,單單只是組織護理人員顯然遠遠不足,需要串連民眾、護病聯合,這也是當初需要書店這個平台的原因之一,或許可以成為一個互通且互知的中繼站。如果在醫院裡僅是勞心勞力地單向輸出,那麼書店或許是療心療癒地雙向流動。
提及在這間書店裡的所拾所獲,便是人情之間那股流動的溫度和力量,就像淡水河之於台北的存在,每每日落之際灑落的橘色金黃,平穩而安定。憑著這股堅定底蘊,無論如河就這樣駐足了六年之久。
非無障礙空間的二樓,作為主題式的書店,那些有條件地支持心意往往真摯可貴,無懼辛勞千里而來、不畏獨立書店的不打折扣,在實體書店經營的殘酷壓力底下,薄情世代裡潛藏款款深情。
潮起潮落,心之安頓漫且長
四位女工的共同心願是希望來到這裡的民眾可以享受淡水河畔邊的悠活與自在,虔心地期許一如書店空間溫婉的暖色調,和煦地照亮每吋靈魂的心房和書店的每一隅,踏出延伸的陽台,好像可以和海更靠近,給出多一點獨處時間,彷彿可以和自己的心更加貼近。
一本書、一杯咖啡都能襯著晚霞形成療癒時刻,那些起起落落的情緒和念想隨著波光繾動轉化成粼粼記憶。在這裡可以享有一個人的時光,也有各式活動及分享會,能和來自他方的靈魂相互交會,不論是芳療花精體驗,或是專業老師帶領的牌卡,或許都能藉此梳理自我,得出新的人生解方。
「人就像橡皮筋,書店的存在就像時時刻刻在提醒要安頓好自己。」安頓好自己才有能力助人,作為護理師同樣身而為人,需要時時刻刻照護身心、保持安適。書店就像充電站,協助自己以身作則、自我修復與療癒,注入能量的同時也有非常多潛心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