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飛出國,就能在臺灣看到世界名畫!一起來看奇美博物館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1 / 1

幾年前看完梵谷的光影展後,默默向宇宙許願:有機會的話一定要看看梵谷作品本人!

沒想到這次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一次滿足了我好多個願望✨

展覽分成:人文的甦醒、從王室到平民 、探索與創造、光線與色彩(印象派)四大展區。

過往由聖經、希羅神話交織而成的繪畫主題,展覽裡可見拉斐爾的〈加瓦聖母〉、波提切利的〈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以及納西瑟斯、阿波羅與達芙妮⋯等神話人物。

〈加瓦聖母〉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將關注的目光從「神」移轉到「人」,也因此帶動了繪畫主題、由原先追求神聖氛圍到更接近人性的變化。

時代推移,伴隨著中產階級的興起,繪畫主題不再只為貴族階層而壟斷服務。「壯遊」的風氣,致使藝術家們的目光更往外推移,描繪眼下也紀錄遠方。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卡納萊托的〈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語音導覽介紹他改動了透視,形成更戲劇化的構圖,但我只是猛盯著畫裡柔和的天空和波光粼粼的運河,美得不可思議。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

最後是擅長捕捉光和影的印象派,除了畫布上光影迷人的變化外,那還是畫家之眼與心靈的呈現。

可以看見彼時患有白內障的莫內,眼裡、記憶裡的鳶尾花是什麼顏色,以及梵谷在療養院裡,所看到的世界模樣,依然生機盎然。

作品永遠可以只是它自己,然而貼近畫家的所處時代、生命之旅,總能讓閱聽者有更多心緒的投射。

我常在想,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為什麼要追求「在場觀看」?

不像手機、電腦打開,可以任意地放大、縮小作品的圖片,更甚於還有博物館的3D導覽,而是得親自進去博物館,與人群擠在一起,排著隊等著能更靠近展品本人。

去觀展之前,我不知道拉斐爾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比B2紙張還小,達米亞諾・馬扎〈被強擄的加尼米德〉大到很有壓迫感,得倒退好幾步才能觀其全貌。

〈被強擄的加尼米德〉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那天我很仔細地看完林布蘭〈63歲的自畫像〉,畫筆厚塗下呈現的眼袋,還有額頭上點點的老人斑,凝視著畫彷彿凝視著老是什麼模樣?

而後又在該展間隨意瀏覽,一轉身,視線正好穿越人群與畫作上的林布蘭對到眼。那時候,我好像明白了為什麼要在場觀看。

否則我會錯過很多、很多這樣奇幻的時刻與體驗。

最後再偷偷跟宇宙許願:能看到更多作品本人\(≧▽≦)/

P.s.〈紅衣男孩〉出悠遊卡的話,我會買!喜歡的作品們都有用眼睛好好看、好好記下來了。

〈紅衣男孩〉

#從拉斐爾到梵谷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奇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