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嚮往的北歐~《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看似冷漠的個人主義,背後代表的意涵

1 / 1

#讀書心得 #瑞典 #海外生活

                               

「北歐」給人的感覺總是充滿神秘色彩、寒冷靜謐,在學生時代,曾經造訪過丹麥的哥本哈根,確實路上行人少,整個城市呈現的氛圍寂靜又冷淡。

為了想更多地了解這個神秘的區域,偶然看到《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的文章,這本書撰寫關於瑞典的生活模式與當地文化,替不熟悉瑞典的人揭開了夢幻國度後的各種背後故事。

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劉先生的十二年瑞典駐地觀察與剛剛好文化剖析

  • 作者:瑞典劉先生(劉晉亨  
  • 內容簡介:

對於「瑞典」,或許第一時間想起的,會是每天Fika、休不完的假、北歐幸福生活、稅高物價也高的印象,事實上,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不如紐約繁華、沒有倫敦的國際化,少了巴黎的浪漫華麗,更不同於東京、台北的便利生活,全年氣候還有許多個月不宜人居,看似夢幻的北歐生活,實際操作卻是高難度。

從Stuck in Stockholm變成Stockholm is home,旅居瑞典十二年的劉先生,在此書娓娓道來瑞典不為人知的一面,且以親身體驗,呈現最赤裸、令人訝異的斯德哥爾摩實況!

  • 個人推薦指數:4.5/5 

作者「瑞典劉先生」,將《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分為5個章節,從瑞典的普遍價值觀、性別平權、婚姻關係到社會民族文化及瑞典的非主流概念都有談及,是今年看到「國外旅居」相關主題的書籍中,將該國分析得最全面、最中立,又不失有趣幽默的一本書。以下分享2篇比較有印象的文章分享。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關於界線:個人主義與互相尊重的交叉點

書中談到,美國論壇曾經討論到瑞典一個「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餐」的規則,大意是小孩的朋友來家裡作客,到了晚餐時間尚未離開的話,只能待在房間裡,不能與該戶人家一起吃晚餐。

剛看到這篇文章時,覺得很神奇,又感到有一些不近人情,在台灣,「吃飽沒?」是最常見的問候語,小時候也常常串門子找鄰居拿零食吃,更不用說東家借醬油、西家拿點鹽的特有人情味了。

這項與台灣完全相反的文化,與當地地理環境限制緊密連結,瑞典氣候嚴寒,購買物資會需要花1-2小時,而且避免食物腐壞,家家戶戶需要精密計算,以免多餘浪費,因此,如果臨時多一人吃晚餐,可能就不只是「多一雙筷子」,而是影響「過冬計畫」的大事了。

同時,也體現了「個人主義」的中心思想--先顧好自己,行有餘力才能幫助他人,也不要隨便去別人家造成麻煩,瑞典的文化界線著實令我感到很新奇。

#吃飯 #資源分配 #過冬

                                   

🇸🇪 關於關係:對於婚姻與撫養的兼容並蓄

此外,對於「婚姻」,瑞典人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許多情侶只同居、不結婚,即使生了小孩也不見得要靠婚姻關係聯繫,往後若關係結束,只要雙方協議好,單親撫養也相當普遍。

與個人價值觀--「結婚才能生小孩」的模式背道而馳,我總認為生育後代需要兩人達成共識,並且要先建立婚姻關係,不然會遭受輿論「不三不四」的攻擊,孩子也容易被貼標籤。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價值觀的養成並非一蹴可躋,對於「單親」、「未婚生子」的包容,需要整體國民與政府長期共同努力,才能創造出開明風氣,因此,很嚮往瑞典的社會氛圍,兼容各種需要,提供社會上不同情況下,各類族群更多的選擇。

#婚姻 #後代 #單親

                                                        

🇸🇪 文筆流暢、彷彿身歷其境的好書!

《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文筆流暢輕鬆,用詞簡單易懂、渲染力高,作者瑞典劉先生將十多年的所見所聞如實撰寫在書內,探討瑞典的民生議題(如房價、飲食、婚姻等)外,更闡述瑞典社會發展的軌跡,還有一些背後的弊端,提供讀者更廣大的國際觀和認知。

讀完本書,彷彿自己身歷其境,不但更了解瑞典的國情,也更提升自身的視野,知道世界上還是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不需要固守一種價值觀,可以多去挖掘適合自己的。很推薦想多認識北歐國家的讀者們閱讀喔!

喜歡《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南》的心得,請多多點下愛心給我鼓勵,也歡迎留言討論更多有趣的生活書籍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