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謬誤

1 / 1

📖No.14 傅以斌Bent Flyvbjerg & 丹•嘉德納Dan Gardner《HOW BIG THINGS GET DONE超級專案管理》,p.31-p.60

想了解快速搞定專案的正確方法?

你可以把專案想成兩個階段,這是簡化版的講法,不過很有用—第一步:規劃;第二步:交付。

每個產業的用語不一樣,但是基本概念是一樣的,例如電影產業喜歡講「開發與製作」,建築業會講「設計與建造」。

不過總歸一句話:想好了再做。

專案始於願景,而願景頂多是以模糊的景象描繪專案的美好結果。

規劃則讓願景進一步走過充分的研究、分析、測試,增添細節,直到我們有信心,手上有可靠的路線圖,我們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走。

多數的規劃仰賴電腦、書面資料與實體模型,相對便宜與安全。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不考慮其他的時間壓力,規劃可以慢慢來。

交付就不一樣了。交付是開始燒錢的時刻,帶給專案真正的考驗。

慢慢籌備不僅比較安全,計畫品質也會比較好,畢竟醞釀點子和創新需要時間,分析各種選項與作法也需要時間。

思考難題、想出解法、加以測試,同樣需要時間。

思考是規劃的必要元素,而需要發揮創意、仔細推敲的關鍵性思考急不得。

據說林肯總統講過一句話,如果有五分鐘可以砍樹,那麼他會先花三分鐘把斧頭磨利。

大專案正是要這樣處理:先花大量的心思與心血籌備,接著一路暢行無阻。

如果說「慢思快行」才是明智的大型專案作法,為什麼好多人反其道而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答案是急著投入。

你的確必須全力以赴,但方法不是你想的那樣。

一頭栽進去是典型的大型專案會發生的事:

「沒」仔細想好目的與目標

「沒」探索其他選項

「沒」挖掘難處與風險

「沒」找出解決方案。

只稍微分析了專案,接著就快速選定一個辦法,不去思考專案可以採取的其他所有形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學者說的「套牢」(lock-in)就是這麼一回事。

即便還有別條路,大部分的人與組織卻表現得像是別無他法,只能堅持走下去,甚至碰上專案開始前不會接受的成本或風險時,也會硬著頭皮做下去。

接著在「偏向虎山行」之後,通常就會遇上麻煩,進入「補破網循環」。

這種太快鎖定的情形為「承諾謬誤」(commitment fallacy),類似於行為科學談的其他偏誤。

其中一種解釋稱為「策略性的不實陳述」(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意思是為了策略性目的,傾向於刻意地系統性扭曲或謊報資訊。

如果你想搶下合約或是讓專案被放行,不深入的規劃對你有利,因為可以跳過可能遇上的重大挑戰,壓低預計的成本和時間,大家都開心,覺得你的方案好。

然而,紙包不住火,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計畫沒提的問題,在交付過程中將導致延宕與超支;但是等問題浮現,頭都洗下去了,沒有回頭路。

那正是策略性不實陳述真正的目標:蓄意矇混過關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第二種解釋則與人類心理有關。

不良決策的背後有心理及權謀的因素。

至於那個因素最重要要看決策與專案的性質。

然而,專案的規模一旦變大,決策的結果更重大時,金錢與權力的影響就會增加。

此時掌權的個人與組織做出決定時,牽涉的人數會增加,利害關係人為了自身的特定利益進行遊說,這樣的博奔就叫政治(politics)。

此時關鍵元素會從心理學走向策略性的不實陳述。

不過不管怎麼說,任何專案都一樣。專案由人來做決定,而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心理與權力就會發揮作用。

人類是極度樂觀的物種,結果就是過分自信。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現代心理學提出的基本洞見,包括憑直覺的快速「瞬間判斷」(snap judgment)是人類決策的預設作業系統,也就是「系統一」。

深思熟慮則屬於「系統二」。

兩種系統的關鍵差異在於速度,系統一是急驚風,永遠先冒出來;系統二則是慢郎中,系統一先跑出來,系統二才登場。

至於哪個系統說的才對,那就不一定了。

大腦若要瞬間就做出判斷,就無法過度要求充分的資訊,只能仰賴康納曼所說的「看見什麼就是什麼」(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意思是我們在做決定時,以為唯一能仰賴的資訊,就只有手上的資訊。

系統一快速下直覺判斷後,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運用系統二,有意識地仔細推敲問題,調整先前的瞬間判斷,甚至完全推翻。

然而,心理學還提出另一項基本洞見:我們人在有強烈的預感判斷時,很少會再慢慢地仔細想一想;我們會衝動行事,按照系統一的決定做。

有一件事很重要,一定要區分「直覺判斷」與「情緒」(例如:憤怒、恐懼、愛、悲傷)。情緒同樣會讓人驟下判斷。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威力強大的原因就在這。

侯世達定律

康納曼與特沃斯基在四十年前證實,即便手上的資訊顯示那樣的預測不合理,人們通常還是會低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兩人稱之為「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我和哈佛法學的教授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也用這個詞彙解釋低估的成本與高估的效益。

物理學作家道格拉斯•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曾經戲謔為「侯世達定律」(Hofstadter's Law):「即便你已經把侯世達定律考慮進去,花的時間還是永遠會比預期多。」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概念,有時簡稱為「行動至上」(bias for action)。

兵貴神速的概念在商業界是常識,也是不得不遵循的指南,拖拖拉拉有可能陷入危機。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寫過一句話:「速度在商場上很重要。」這句話是亞馬遜的著名領導原則。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許多決策與行動都能回頭,沒必要深入研究。我們認為適當冒險很重要。」

然而話雖如此,貝佐斯謹慎把行動至上的原則限制在「能回頭」的決策。

行動至上成為組織的普遍文化後,「可逆轉」這個先決條件通常會被遺忘,只剩下「Just do it!」的口號,凡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去做就對了。

手中有權的人士(包括替大型專案下決策的高階主管)更偏好直接跟著現成偏誤(availability bias)走,不喜歡慢吞吞地規劃。

規劃也是在推動專案,規劃的進度也是專案的進度。

而且通常是你能帶來最多成本效益的進度,要是無視於以上事實,後果自負。

❤️ 回想起自己的承諾謬誤真的也是多到數不勝數,就像帶書回家總覺得這次會好好看,或把作業帶回家寫總覺得可以完成,或者是承諾了一個當下覺得自己應該做得到的事,但真正執行時發現總會有許多外力因素干擾,或者是內在心理因素影響,但又反覆重複錯誤,沒有記取之前的經驗🤣

🏃‍♀️猿猴式超慢跑60分鐘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2024.09.21

日更 203/1000

金錢能量日記174

運動Day 145

讀書&輸出Day 113

天樁與地樁Day 105

超覺靜坐Day 55

#愛就是感恩一切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靈感日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