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經驗嗎?
📖No.14 傅以斌Bent Flyvbjerg & 丹•嘉德納Dan Gardner《HOW BIG THINGS GET DONE超級專案管理》,p.121-p.150
經驗是無價之寶,但太常被忽略,或是因為其他種種盤算被擠到一旁。
另一種可能是人們單純誤解了經驗的意思,把經驗擺在不重要的位子。
我們全都知道經驗很寶貴。當其他條件一樣時,有經驗的木匠比沒經驗的好。
然而,實務上的確有必要提醒,而且必須抱持堅定的態度大聲提醒。
事實上,經驗通常被刻意貶低為不重要,原因是其他考量被放在首位,一是政治;二是搶著當第一,渴望當最先的、最大的、最高的,或是其他最麼的。
我們沒能盡量讓經驗大顯神威,更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意識到經驗能大幅增進判斷力,改善計畫的規劃與領導品質。
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指出,經驗是「多年累積的成果」,他主張經驗是「pbroneszs」的源頭,也就是「實踐智慧」。
實踐智慧讓我們得以看出哪些事有益於人群,從而促使那件事發生。
亞里斯多德視之為最高階的「 知性德行」(intellectual virtue)。
新代表著不純熟。
此外,某樣東西如果真是「獨一無二」,心中應該要警鈴大作才對。
然而,太常見的情形是「新」或「獨特」被當成賣點,沒當成該避開的警訊。
規劃者與決策者永遠都在犯這種嚴重的錯誤。
專案成效會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就在這。
人類能擁有與使用的知識之中,最珍貴的大多不屬於外顯知識,而是「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我們感受到內隱知識,而我們試著說出來的時候,我們說的話永遠不足以完全表達知道的事。
波蘭尼寫道:「我們知道的,比說得出來的還多。」
誰有權力,誰沒有?這件事涉及哪些利益與目的?
你如何能讓你需要的人加入,而且留住他們?
你如何保住對設計的掌控權?一個專案要成功,這些問題跟美學、跟工程一樣重要。
此外,你無法在課堂上學到答案,教科書上也不會寫,因為那不是能完整轉換成文字的簡單事實。
好的計畫會盡量運用經驗或實驗;優秀的計畫會兩者兼具。
那最理想的計畫呢?
最理想的計畫更是百分之百看重經驗與實驗,而且是由具備實踐智慧的專案領導者與團隊,負責擬定計畫與交付。
明白自己的專案「只不過是世上又一個專案」,將是抓準預測與管理風險的關鍵。
專案的交付出問題時,矛頭通常會只指向交付。
這種現象可以理解,但這樣不對,因為交付會失敗的根本原因,通常與交付無關,而是預測失準,早在尚未開始交付的好幾年前就出錯了。
依據定錨與調整的方法來預測並不容易。
心理學家已經在無數的實驗中證實,最終的預估會偏向錨點,錨點低,得出的預測值就低;錨點高,預測值就高。
換句話說,錨點恰不恰當將是關鍵。
用了理想的錨點,你得出正確預測的機率會大增;選錯錨點,你的預測就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如果要得出會成功的計畫預估,你得找對錨點。
大型專案的診斷相對容易(認知偏誤+策略性的不實陳述=麻煩),但要找出解決辦法就比較棘手了。
我起步的方法是「參考群組」(reference class) 。
如果要了解什麼是參考群組,首先要知道有兩種看待專案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南轅北轍。
第一種是把每一個專案都視為獨一無二。
第二種不論某個專案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獨特,同一個類別的專案會有其他共通的特徵。
某座歌劇院或許是獨一無二的,理由是歌劇院本身的設計與所在地。
然而,那座歌劇院依舊會和其他的歌劇院有著大量的共通之處。
我們可以觀察一般的歌劇院,把自己的歌劇院當成「其中之一」從中學到很多該如何興建特定歌劇院的方法。歌劇院這個類別,就是我們的參考群組。
前述兩種觀點,命名為「內部觀點」(inside view,著眼於個別專案的獨特性)與「外部觀點」(outside view,把專案視為某個專案類別的成員,當成「其中之一 」)。
這兩種觀點都很重要,但十分不同。
人們在預測時不太會錯過內部觀點,卻照例忽視外部觀點,犯下致命的錯誤。
你需要外部觀點,才能得出可靠的預測。
🏃♀️猿猴式超慢跑30分鐘
![](https://www.popdaily.com.tw/shaper/u/202409/b27bf506-5674-4676-944e-6a5307a66709.jpeg?resize-w=100&resize-h=125&quality=1)
![](https://static.popdaily.com.tw/u/202409/b27bf506-5674-4676-944e-6a5307a66709.jpeg)
2024.09.24
日更 206/1000
金錢能量日記177
運動Day 148
讀書&輸出Day 116
天樁與地樁Day 108
超覺靜坐Day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