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是什麼?可以吃嗎?】
今天看到很有啟發的影片:
過去我常和大可愛說:「我要一起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但這幾年的磕磕絆絆走下來,我發現其實我並沒有真正了解獨立思考的意義是什麼,也常常會抓著大可愛問:「這件事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你之前怎麼做的我就怎麼做」
就像影片裡面提到的,「把思考外包給了別人,讓別人來為自己做決定。」
當下聽到這句話,就覺得真是太對了!
當我深入去詢問自己,為何面對某些重要的事情很害怕做決策,其中一個很大的聲音告訴我:「因為我害怕做錯決定」
聽別人的錯了,還可以說是因為聽了錯誤的建議和信息,把責任怪在別人頭上,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但如果是自己判斷錯誤,除了可能會引發自我貶低、跟自己翻舊帳以外,還會陷入一種茫然感:「那正確到底該怎麼做呢?」
但影片中的吉米說了:要能做到獨立思考,是需要透過大量閱讀、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肚子裡有一定的墨水量,也才有思考的依據,知道其他專家、學者或者有經驗的前輩是怎麼思考這件事的,幫自己打思考的地基,慢慢建構起自己的認知與想法。
接著,再多多和身邊的人交流,將自己的認知與想法與其他人去互動、討論,除了可以知道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外,也可以透過分享自己的想法,來爬梳自己的邏輯是否正確、是否有漏洞。
像影片中提到的:
獨立思考:需要在同一個問題上,尋找出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觀點
(我自己就一直只有在找一個終極最對的答案而已😓
許多人會將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照搬過來使用,講成好像自己想的,但其實這對自己的幫助不大,因為這無法建立更深度的思維邏輯,只能解決眼前一時的問題而已。久了當時代更迭、環境變化,或者遇到變化題的時候,照搬來的答案就不管用了
但為何會這樣呢?因為思考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要專注地去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和能量
天下雜誌有一篇文章『大腦是個很棒的東西,動腦會燃燒熱量嗎?』裡面有提到: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特聘醫學教授賴可(Marcus Raichle)表示,大腦是人體最耗能的器官。 賴可的研究顯示,大腦佔人體總重約2%,但佔人體耗能20%。 也就是說,單是思考上,我們一天就會花費約320卡」
所以常常有人說:「『懶』得思考」,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就像我常常說:「懶得運動」一樣的形容方式😂
總結影片的內容來說:獨立思考需要大量的輸入,閱讀、看影片或者學習,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去了解不同的觀點,多和身邊人去聊聊,其他人對這件事是如何思考的,而我在與他人表達我自己的觀點時,也會重新去梳理我自己的觀點邏輯,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去看看我的邏輯有沒有漏洞
另外,吉米也提出一個很好的建議:利用自由書寫術,紀錄和反思自己的想法點子。想到某個想法覺得不錯,手機馬上拿出來記,先不要想語句通不通順,只要自己後面再重看看得懂就好。這些想法可能是自己內心很微弱的心聲,又或者是快被周遭批判淹沒的聲音,但這些想法都會讓你更了解自己,也能幫助自己爬梳剛剛的想法邏輯
最後讓我覺得最顛覆的是:「獨立思考,與其說是一種能力,不如說是一種人生選擇」
獨立思考因為要常常去反思每一種問題背後的解答,不想認為事情只有一種解方,所以常常要自己苦苦找答案,這可能是四處碰壁的,也可能是常陷入茫然以及苦悶的過程,這並非每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然而一但選了,最後能獲得的,是充分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
「獨立思考,就是不想把自己的命運和幸福的能力交到他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