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你從來沒有想過的校園冷知識

1 / 1




🎒低年級的教室都在低樓層

內政部營建署訂定的建築技術規則中,施工篇的第134條規定:「小學四層樓以上的教室僅能供高年級學生(5、6年級)使用」。

校園建築的設計除了在機能上要符合教學功能外,樓梯階的高度與年級樓層的配置,主要以「安全」為首要考量。

年紀越小的小孩對於「防災」與「避難」的知識與能力、安全性的判斷上較薄弱,需要大人幫助引導,且身高較矮小的低年級學生在高樓層上,對於距離地面的視覺高度感較強,所以低年級生較不適合配置在高樓層。

另外,低年級的孩子活動力較旺盛,低樓層的親土性也較強,更能夠方便孩子出外活動,也有效助於幫助身心發展。

🎒大家都要學習吹直笛

在日據時期時,音樂課不教音樂,而是稱為「唱歌課」。1898年初「音樂」一詞才取代了唱歌。1962年教育部將「樂器」正式納入課程。

一直到1983年,「直笛」才真正登場,但只作為國小、國一的教材,國二則學習吉他,國三學習國樂器,不過一年一樂器的課程也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的銜接困難,因此教育部在1993年起,統一將直笛作為國中小學生的必修樂器。

選擇直笛的原因:

1、單音吹奏對於入門者較容易
2、價格較其他樂器低廉
3、輕巧好攜帶,適合當教材
4、作為音樂輔助教學,有效提升學習力

🎒不是每間學校以前都是墓園或刑場

小時候聽聞的校園傳說有可能是真的喲!先總統蔣介石為廣設中小學,曾無償撥用公地、廢除公墓作為建校用地,因此在資源有限、建校刻不容緩的當時,許多學校即在遷葬後的公墓原址就地興建。

判別學校前身的幾個方法:

1、學校在市區近郊或沙丘上

若學校在平坦適合耕種的土地上則不用擔心,因早期耕地寸土寸金,前人會用於農作而非建墓。另外,這與台灣以前的市鎮發展歷史有關,待市鎮擴展後,人多地少,城市外圍的公墓就會被遷葬作為其他公共用途,像是公園或學校,因此市區外圍的郊區,墓地比例會比較高。

2、到「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查詢

想確認過去土地的用途,最快的方法就是查詢土地過去的利用情況:http://bit.ly/2pvQsmN

🎒學校名字的命名方式

1、以「地名」命名

台灣的國民小學教育源自於日治時代,當時地名多為學校命名依據,因此這些以地名命名的學校,通常都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喔!

2、「愛國」元素

國民政府遷臺初期,政府將「愛國」、「建國」等元素融入路名當中,所以這些路上的學校就會隨著路名而改變,像是「忠孝」、「仁愛」。

3、「紀念」人事物

以前在空軍眷村旁設置的空軍小學,常以殉職的空軍將士為名,以紀念這些辛苦的烈士。

4、以「族語」命名

因應學校自主浪潮,有些國中小命名會舉辦公聽會,邀請里長、文史工作者等各派地方人士,共同開會決定出最合適的名子。屏東縣「地磨兒國小」是第一所以族語命名的國小,以當地部落名「Timur」為名

🎒每間學校都有司令台

最早又可追溯到日治時代,早期的「操場」也就是「軍事訓練場」,而讓士官長發號司令的講台也就是「司令台」,名稱帶有軍國主義思維在其中,所以司令台的存在與否造成了一波熱烈討論,現今已有許多學校已將司令台改名,復興高中改為「升旗台」,木柵高工改為「典禮台」,陽明高中則改為「五育台」。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