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嫚嫚嫚說|友情美學,適當的距離反而能讓友情發酵的更徹底
美國堪薩斯大學曾經有個研究顯示,兩個人要從陌生人變成普通朋友,大約需花費90小時的相處時間才能真的成為彼此認定的朋友關係;如果是想要從陌生人變成閨蜜好友,則至少需要花費約200小時以上的相處時間來培養這個關係。
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大多數的人覺得「最好的朋友」都是來自小時候或學生時期就認識的好朋友居多。因為隨著生命的成長,時間會越顯有限且珍貴,要雙方都能投入對等的時間去培養一段友情,投入的成本和難度比小時候擁有大把的時間來得高許多。
因此,我們通常都很珍惜這些從小一起長大、一同度過青澀歲月、天天玩在一起膩在一起的死黨。但是,隨著成長我們卻不約而同的發現,那些曾經天天膩在一起、當初什麼都能分享的好朋友、怎麼漸漸的有點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形出現、聚在一起也好像只剩憶當年的話題可以聊了?
這時候的我們通常會陷入一個友情泥沼,在泥沼裡,我們會積極的付出行動,想脫離這個不好的感受,想找回當初那種彼此熱絡的相處頻率,積極地約對方出來聚會,積極地沒事找事聊。但,通常這時候迎接我們的會是無情的反效果,這份積極會反而會更加速放大「彼此因成長而存在的差異」。這裡的差異指的是什麼呢?
成長路上,我們每個人的興趣、個性和價值觀都會有所轉變。
也許,當時你覺得可以和你直來直往的朋友,經歷了幾年社會的磨練後,變得說話有所隱藏,讓你很不適應。或者,大家剛好都處於專注衝刺事業的階段,但工作領域實在是相差太多,當你滿腦子是工作煩惱時,卻發現你希望能跟你一起分擔解憂的朋友,好像都很難理解你的難題。 這時候不禁讓人懷疑,難道這份友情只能到這裡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 我們常聽人說愛情需要距離,其實友情,也需要距離。
適當的距離,可以讓友情發酵的更徹底,也可以讓我們更清楚每個朋友在你生命裡扮演的角色。
就像是…你一定有一位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好友,就算你們N年沒有聯絡,但聯絡起仍可以天南地北、毫無顧忌的暢所欲言。
或者是…當你愛情遇到困難時,你總會浮現出那位能分析情感的愛情專家朋友;
當你負面情緒爆表時,總會想起那位能把事情從負面轉為正面,總是能帶領你正向思考的好友;
當你需要作出重要抉擇時,總會想起那位超會分析現況的智慧型朋友;
當你純粹希望有個朋友可以陪你難過陪你笑時,總會想起那位會靜靜陪伴聆聽你的朋友。
每個朋友在彼此心中一定都有著無可取代的特色,有時候給彼此一點距離,你會發現,那些看似漸行漸遠的朋友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你。只不過在生命中的不同階段,我們對身旁的人事物都會擁有不同的比重,這是很自然的人生變化。
友情也是如此,每個階段一定都會有那群「跟我們在該時期比較好」的朋友出現。但,不用因此而懷疑那些陳年好友是否因此消失,因為千嫚相信,只要你們認定彼此是對方的摯友,那你們對彼此的在乎就不會消失。
同場加映:「交友的三三法則」再造交友圈,你是不是也越來越懶得交朋友了?
如果喜歡千嫚的分享或者看完文章後有任何的想法,歡迎留言讓千嫚聽到你的聲音。
IG:知性生活家 劉千嫚
歡迎至下列平台收聽千嫚嫚嫚說,iTunes、Spotify、Google Podcast , 記得訂閱節目,並到 iTunes Store上為節目打星評分留言,讓更多人認識千嫚嫚嫚說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