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煮人生的醍醐味|表演課筆記|好媳婦食堂表演課
一個好演員,不能過著沒有品質的生活。
生活品質不在於物質,在於日常的感受,在於一個家、一個廚房的溫度。我沒有想過會成為一位烹煮三餐的母親,我沒有想過原來最美的風景是在於生活周遭,曾經看太遠了、跑太急了,但靜下來,生活,是一切的養分。
這是一篇從生活出發進入表演,再從表演學回到人生哲學的菜譜。從排練場到捷運賣場客廳廚房,讓你隨時隨地燉煮人生的醍醐味。
— 王世緯/好媳婦食堂表演課,since 2019
2019年6月初,我剛結束在StudioQ為期三個月的表演課,完成了結業呈現,那是我睽違近五年再回到排練場裡,好好跟自己工作,也是第一次正經的演戲,重新領悟表演藝術對我的意義。那時像發現新大陸般一股熱,恰巧滑著臉書跳出世緯的發文(至於為什麼我會和世緯是臉友?2012年我為了雙修表藝學程而延畢,當時跟著學程同學去看了外表坊的《鬼扯》,從此成為世緯的粉絲,後來在2014年厚著臉皮加了她臉書,為了訂《蜆精》的票),完全被這課程宣傳文案打中,不假斯索直接填單報名,在6月中旬無縫滑進好媳婦的食堂表演課第一期,開始連續四堂精實飽滿的靈魂探索之旅。
2019.06.17 你試過用「自己的選擇」來自我介紹嗎?
— — Lesson1:食色「」也
攜帶一道你喜歡的料理與一組適合它的餐具,文字紀錄準備過程中,腦內浮現的「第一個聯想」、它和「你的連結」?另外也帶一種你不喜歡吃的食物。
「自我介紹」是各種初見面時難逃的儀式,難得不需要為自己找到適切的標籤貼上而焦慮,我們循課前通知信上所述,拎著料理來到排練場,走上野餐墊坐定,邊擺盤邊聊聊自己的選擇。驚奇的是,這比聊職業、興趣專長、星座血型來的真實,像是端詳某種有機的生活切片在眼前上演。
有人想像在樣品屋中品嚐香蒜烤雞培根義大利麵,是一款媽媽也認可的有條不紊;有人用自製、小巧的手拉胚陶碗盛著優格,會因為器皿精緻而吃的香;有人選了和家人聚餐時較有機會吃到的鳳梨蝦球,或者一碗樸實的餛飩湯,憶起與母親相處的時光;有人為此特地去學了烹煮苦瓜鹹蛋,從味覺上如何吃得不苦?腦補到人生如何苦中作樂;有人平時明明吃著連鎖外食,為了這堂課煮婦魂大發,端出色香味俱全的野菜雜燴。
我邊欣賞著同學的「呈現」,邊在筆記本上紀錄、打上一個個問號。
什麼樣的人會為了這堂課特地找食譜學做菜?什麼樣的人會花更多的篇幅談他裝盤的容器?什麼樣的人會因為和家人共食的記憶,對一道料理產生好感?
而我,在「喜歡的料理」這題,用玻璃保鮮盒,帶了涼滷味,裡頭有青菜、鵪鶉蛋、豆乾等等,把盒蓋打開即擺盤完成,以下是我備菜過程的筆記:
- 它不容易雷,很難買到難吃的涼滷味。
- 外食族想補充纖維質時,可以選擇夾一堆青菜。
- 大學時很常放學後接著排練,沒辦法吃整碗飯麵,它是中場休息也可以偷吃一兩口的好選擇。
- 不知道排練場裡能不能吃東西….帶這個,放到下課出排練場後再吃,還可保持美味、也不會壞。
- 用保鮮盒擺盤,環保又方便。
老實說,收到這個命題,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不討厭的)料理,是我下班後來得及去買,並能便利、保鮮地帶到排練場的?」奇怪了,題目明明是「一道喜歡的料理」,怎麼不是想到它的色香味呢?這才恍然大悟,啊,原來功能性、利於執行、切合目的,才是構成我「喜好」的關鍵因素呀!
至於「一種不喜歡的食物」,不免俗出現了一些氣味、口感難以下嚥的理由,有趣的是,有人竟拿出邏輯上不太有人會討厭的布丁,原因是他總在心情不好時,買一個布丁安慰自己,「所以刻意去吃布丁的時候,常是我情緒不ok的時候,其實會希望它不要太常出現。」
為什麼做這個選擇?停下來,想一想。演員的基本特質:永遠好奇,包含對自己。
2019.06.20拆解、分析再形塑
— — Lesson2:人・非人
選擇一個想成為的角色,把他的人格特質設想周全,我們將用身體去執行「他是誰」。
如果有看過世緯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其中許多似人非人的角色,很難不好奇她龐大而細膩的角色資料庫從何而來?資料又是如何能下載提取自如?在這堂課我們實地演練了她自我訓練的極輕量版。
究竟能如何描繪一個角色?身體的質地、姿態會如何說話?
- 屬性:soft、wild、hard
- 元素:風、火、水、土
- 植物:根、莖、葉、蕨、花
- 質地:鐵、棉、石、布
左思右想,我沒有挑一個為人所知的角色,而是決定刻劃真實人生中「我想成為的樣子」,在嘗試以文字描述其特質時,其實挺吃力的,絞盡腦汁大半天,只生出一些虛無縹緲的關鍵詞,此刻從身體出發真是再好不過了!
世緯列出了上述詞彙,讓我們從中提取貼近我們所選角色的幾個,記錄下來,接著選擇一個自己認為與這個角色的特質相近的動物,經由一連串揣摩這個動物的外在形象的練習,我們在排練場裡或走、或竄、或匍匐,不斷流動著,每個人針對自己的角色,挑出幾個姿態上的符碼再深化。
我選了「鷹」,是牠的翅膀嗎?還是銳利俯視的眼神?亦或是輕掂著的步伐?
為此,我意外查到一則「鷹的傳說」
多麼動人,課後迎來一份文字作業,世緯讓我們再次梳理自己角色的動物屬性、元素特質,自由選擇敘述手法與人稱角度,側寫角色的一天,並預告將在下一堂課,穿上這層毛皮。
在進入第三堂課前,收到世緯批改「側寫角色的一天」的回信,她在我提交的文章中,逐行註解、引導更深入的提問,竟字字句句緊扣我在報名課程時填寫的課前問答(我幾乎要忘記自己寫了什麼),首題「形容表演課能給予你的幫助?」我答道:
有一段專注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同時也訓練自我覺察的能力,在觀看與被看之間取得平衡,無論是否會登台演出,至少回到人生裡,可以更迎刃有餘的扮演好每個人生角色,畢竟人生就是一場戲,討論體驗和目標,就是在做生命劇本分析。
在表演課裡把自己2年後的輪廓刻出來,也是始料未及。
我問了一起上課的友人P,世緯如何批改她的作業?竟然是與我截然不同的方式,換言之,在這看似團體小班課程中,神乎其神地並存著針對每位學員量身定制的表演分享。
2019.07.02活生生的角色,從問答中現形
— — Lesson3:善易者不卜
這是整期課程中最獵奇、好玩的一堂課了,也像是集結前兩堂課各個片段的練習,用一幕幕即興劇將之具象化。
我們自選所需服裝、道具前來,輪流帶著自己的角色扮演「被算命者」,自行設計登場姿態、帶著一個問題而來,任務是在整個「被算命」的過程中,將所創造的角色表露無遺;同時輪流擔任「算命師」,最終目的是解決被算命者的問題,並在對談中旁敲側擊,搜集足以判斷眼前角色是「誰」的線索,終至猜出他是誰。
延續第一堂課的核心 — 保持好奇心,擔任「算命師」時,在一次次提問中同步觀察、推敲「來者何人」,這執行起來比我想像中複雜得多,一來在對話中要照顧角色且不忘照顧戲,二來受限於我所認識的角色資料庫。
而扮演「被算命者」時,我已知我的角色一定不會有人猜得到,所以挺享受在很純粹的呈現裡的,且不吝於多丟出在於對話發生的當下,任何關於空間、時間等線索,有趣的是,由於我設定了「好奇來做田調,想試探算命師的能力」的情境,最後和對手同學把劇情帶往有如經紀詐騙要拐賣算命師的場面,事後回想,真是偏題大歪,但也因此反思了許多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談話,即便最初給彼此設定了同樣的對話目標,仍會隨著語言、肢體互動的狀態,交織成意想不到的模樣。
坐在台下第四面牆外觀看,更是別有一番趣味,在「被算命者」的某些特徵出現時,倏地察覺角色降臨,有時替「算命師」焦急,怎麼不沿著這個回答再深挖什麼呢?
課堂尾聲,大家彼此分享著各自的體會與新發現,也一口氣擴充了近十款角色資料入庫,有血有肉的。
(勢必要說說友人P,披著老鷹披肩,拎著一根真空包裝水煮玉米登台,抱怨著人類世界的不友善,怎麼把食物裹成這怪異模樣。事前已知大家所選角色的世緯一見便大笑,呈現結束我才意會過來,啊,她是寶嘉康蒂耶。)
我常想著,這些表演工作者呀,肯定曾有某世是巫吧。
2019.07.09聊到爛的感官體驗,還可以怎麼經驗?
— — Lesson4:觀自在
矇著眼歸零,每人帶來嗅、觸、聽、味四樣物品,開啟整晚感官集體爆炸的饗宴。
- 兩兩一組,輪流關掉視覺,在排練場中遊走,聆聽夥伴的聲音,他會保護你免於碰撞。
- 圍圈坐下,依序傳遞代表不同感官的物件,運用短暫與之相處的時間好好感受它。
- 列隊步出排練場,來場不靠視覺的探險。
這項練習,是我過去在無論是肢體課、戲劇課中,不斷會碰上的,在反覆經歷中,對比、覺察自己現下的狀態。特別印象深刻在聞到某個我說不出名字的香味,事後我在筆記本中寫下:「為什麼一定要知道那是『什麼』呢?可不可以就只描述『感受』?」
發現自己在關去視覺後,空間感知更加敏銳,會一直想用雙手去觸摸,企圖描繪各種邊界,並在不斷利用這些所得在腦中拼湊場域全貌。
摘下眼罩後,與老師、同學們交換著心得,助教威迪又好氣又好笑的說,在戶外搭肩列隊探險期間,讓我們各自脫隊,可在指定的範圍內自行探索時,我會直接爆衝去觸摸面前的無論是牆、植栽、投幣式飲料機或鐵窗。其實我也驚訝於自己對整個體驗的信任,曾經一度聽見馬路邊呼嘯而過的摩托車聲彷彿近在咫尺,但總覺得一切肯定安全,要玩就要放膽玩到底,自我咀嚼之後,思考著如何能把這份無懼,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自己想像的、自己感受到的、別人從旁觀察到的,很可能是三種全然不同的樣貌,世界因這些經驗交織而立體。
後記:
我反覆思索著學習表演對我的意義,應該就是,更加認識自己、幫助我更能夠好好生活吧。許多箇中滋味難以言表,真切體驗過就會明白。
IG:@howseafood
FB:好媳婦食堂表演課
導師 王世緯個人簡介 https://ppt.cc/f9HfUx
我想學食堂表演課(初階班) https://forms.gle/nT7FEap1i8H2ndP87
我想要進修成為大廚(進階班) https://forms.gle/d5NAuNVS7x1XSzh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