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女孩的話題中心❤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開啟IG

談無法停止的自我厭惡感:只是呼吸都覺得自己很多餘

1/1

你對自己感到非常不滿意,常常在心中咒罵自己的愚蠢,不斷的為所犯下的小錯道歉,生怕自己造成別人的負擔[1],抗拒甚至恐懼他人一個指責性的眼神,總覺得是自己摧毀了一切美好。

自我厭惡(Self-loathing)是常見的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痛恨自己,然後永遠都認為自己糟糕透頂,而大家所熟知的日本文學家太宰治在 《人間失格》中所撰寫的: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完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自我厭惡的巔峰。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開始毫不留情的踩踏與蹂躪自己?

過度指責的成長經驗

1922年著名社會學家Charles Cooley提出之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理論,他認為:自我知覺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這面鏡子而獲得[2],接著我們會吸收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進而產生新的自我感覺。

擁有強烈自我厭惡感的人,就非常可能成長於軍事化教育與教養過度嚴厲的家庭。這類型的父母或親近重要他人,傾向於採取責罵、處罰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互動,缺乏真實的溝通與理解。因此,在長期都是接受到外界對自己負面評價的狀況下,經過內化,會逐步的形成根深蒂固又難以揮之的自我厭惡感。

綑綁的罪惡感

「我會這麼悲慘,都是你的錯 !」
「我怎麼這麼苦命,落得和你在一起的下場!」

自我厭惡感很容易被情緒勒索(Motional Blackmail)激發,明明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身邊卻總有人把情緒往你的身上砸,你可能經過反抗、掙扎,到最後習慣於過度承擔他人,不自覺地接受了所有不好的後果都是你一個人造成的設定,於是只能一邊努力的討好,一邊又痛苦於認為無法有所改變,而落入自我厭惡的深谷裡。

先下手為強的扭曲

我們總是認為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是追求卓越的表現,但其實完美主義並無法引導人們發揮天賦和達成使命,反而成為一條最危險的岔路[3]。

無論是害怕他人批評的眼光或擔憂就算努力也無法達成目標,完美主義者心中最恐懼的其實就是必須面對「失敗」的脆弱感,而當我們為了保護心中一碰即碎的脆弱感時,自我厭惡的出現等於打了一劑預防針,為了不想遭到痛苦突襲,不想猝不及防,所以乾脆先演練已經遭到打擊之後的樣貌,甚至選擇永抱失望[3],可是避免受傷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自我的價值。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們到底該如何脫離自我厭惡的狀態?

(一)允許自我厭惡的存在

很多人在嘗試擺脫自我厭惡的處境時,總是先被告知要正向積極,卻又遭受「不懂得愛自己」的指責,最後越陷越深比之前更討厭自己。但你是否有想過,當社會呼喊著需要更多同理心的同時,卻往往忘記提醒我們也該如此對待自己?

如果用盡了方法還是沒辦法喜歡自己,那就先停下來,然後試著閉上眼睛,溫柔的擁抱並且告訴心中無助的自己:「我接受你的討厭、你的批評,請讓我繼續陪在你的身邊,幫你打氣加油,攜手直到陽光再次出現好嗎?」

(二)看見根源,尋找更多的可能

當你可以接納自我厭惡感與其他負向批評的情緒後,我們需要了解的不是讓它迅速消失的方法,而是要問「這些感覺從哪裡來?」以及「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自己?」。因為唯有看清楚根源所在,我們才能打破舊的內在運作系統。

我們都值得更好的人生,時刻給予自己多些心靈的關照,學習接納與克服生命的陰影,就有機會跳脫討厭自己的惡性循環。


Reference

[1]Mark D. White. 2013. “Are the Self-Loathing Also Self-Centered?"
[2]Neil J. Smelser,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1)
[3]《脆弱的力量》布芮尼.布朗。

部落格:https://outsidertalk.wordpress.com/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urstrugglelife/

留言區
Expand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