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悲傷的一年:追憶後治癒,我這樣找回了我自己
The Futilitarians: Our Year of Thinking, Drinking, Grieving, and Reading
作者: 安妮.吉斯雷森
原文作者: Anne Gisleson
譯者: 嚴麗娟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1
語言:繁體中文
【讀後心得】
ECRG是一個讀書會的縮寫,他正確的寫法是 Existential Crisis Reading Group,中文為存在危機讀書會,何為存在危機,在一個緊迫的時刻,心存疑問,想去尋找意義或目的。
參加讀書會這一件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如此平常的活動,但對於真正去參加讀書會的人內心動機,卻不盡然每個人都相同,在這書中的主角是在朋友偶然的邀約下成立讀書會,會中的成員每個人的職業都不同,而且每個人心中也都是抱持著不同的目的來參加,與其說是目的,不如說是更多的疑問,對於人生的方向,以及對於生命不同的面貌有著更多的追求與熱情。
存在危機讀書會的主角家中成員原本八位,一對雙親,四個姊妹,兩個兄弟,但不幸雙胞胎妹妹相繼自殺離世,而父親也在兩年前得了白血病,讓她在醫院與自己新組成的家庭間兩頭奔波,每周還必須陪伴她的母親吃早餐,因為她的母親需要有人陪她說說話去渡過這段難熬的人生歷程。
讀書會每一個月都由不同的成員挑選書籍主題,作為當月的討論或是舉辦相關活動。
第一個月的主題就是凡事都是虛空,成員將與凡事虛空相關主題的書籍或是名人說過的話,或是類似的生命經驗全都會拿來彼此討論,每個成員也會針對成員所提供的句子或書籍等等加以評論,主角在這讀書會追尋知識的過程,有一種被肯定的感受,也很有樂趣,她覺得每天我們都在滿足她人的需求,為他人解決問題,但此刻終於有了自己的時間,自己能停下來,為自己的腦袋和靈魂添加燃料,且可以感受接收更多不同的觀點和視角,能振奮自己的閱讀體驗,也少了在學校的競爭感和不安全感,感覺這些吸收新知和閱讀都是自己喜歡且願意去努力獲得的一切。
隨著每個月讀書會的主題不同,她也開始從心底慢慢將自己的悲傷傾出,一件件檢視自己那些壓在幽暗之處的悲傷疑惑,她對於那相繼去世的雙胞胎姊妹,事後回憶,似乎有種雖然是親生姊妹卻猶如從不認識的陌生人,在他們過世之後,她去過他們的住所,是如此凌亂,一個十九歲就未婚生子,尋尋覓覓想找個好人安頓下來照顧她和孩子,另一個則是做舞女,還和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人同居,她無法想像在生前他們到底遭遇了什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下這樣的決定選擇上吊自殺,她開始思考她與父親,母親,整個原生家庭對她所帶來的人生,以及她自己這一生所經歷的一切。
那一年她有著悲傷,憤怒,以及不解的疑問,她走上追尋之路,看似是場追尋答案的道路,實則為參予一年份的療癒旅程,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不為人知的傷痛,在讀書會中的過程,每一個人對同一句話的解釋與想到的回憶體驗都是如此截然不同,但相同的事,都能從閱讀中獲得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與自由。
作者大量運用許多不同的書籍以及內容,閱讀起來有著一定的文學底子,對於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有著哲學式的想法,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讓我很享受於她所帶領的視角,給我不同的觀點饗宴,讓我有種找到靈魂伴侶的感覺。
【內容簡介】
這一年有哀悼、有歡笑、有閱讀、有回憶、有環繞的愛,
我們在失去後放下,然後,從悲傷中找回丟失的自己
安妮在兩年內接連失去了一對雙胞胎妹妹,被卡崔娜颶風一夜間奪去了棲身之所,接著如家族靠山般的父親被癌症侵蝕了健康,而後離世。她同時發現,身邊的親友也正遭受各種痛苦,感情破裂、婚姻觸礁、棘手的育兒問題、失業、財務危機以及意料之外的威脅──他們努力假裝快樂,其實都在面對各自的傷痛──她問自己:「遭遇人生的意外,該怎麼走出陰霾?」
「存在危機讀書會」就此誕生。
會員必須有些共同的特質:具有內省傾向、善良、有幽默感。有些人習於流連邊緣,有幾位則酷愛吸引注意。大家似乎都在尋找什麼,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很多人彼此不認識。他們每個月找一天相聚,在美酒、書、電影、音樂,與每個與會者的人生故事裡,透過詼諧的對話,探索生活與生存的意義、愛與恨,以及如何把自己過好。從托爾斯泰到莎士比亞,從但丁到西蒙波娃,在一場場的聚會上,在肋眼屋餐廳的五號桌、66號公路、監獄會面室甚至加護病房裡,他們逐漸領會各自面對人生的方式。
一年過後,安妮從深淵慢慢站起,她終於能與母親、與兄弟姊妹談論么妹們的自殺,談論父親的慈愛、專制、掙扎與隱藏的另一面,正視家庭裡一直被刻意忽視的傷痛。也許,即使是憂傷紮根最深的土壤,也能綻放出美麗和奇蹟的花朵。
人生像一場漫長的旅程,而「我們將繼續往下走,避開白鷺教堂下被鳥糞掩蓋的小路,這並不難,因為可以走的路,還有很多條。」
【作者簡介】
安妮.吉斯雷森Anne Gisleson
作品曾刊在《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牛津美國人》(The Oxford American)、《信徒》(The Believer)、《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等出版品上,也收錄在幾本文選中,例如《最佳美國人非必要讀物》(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她在紐奧良創意藝術中心教授創意寫作課程,與丈夫和兩個兒子住在紐奧良。
【譯者簡介】
嚴麗娟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語言學碩士,翻譯本書期間深深感受到面對悲傷的力量,期許生活中的各種變化都是人生的長進。譯作包括《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達文西傳》、《你從哪裡來?一個字聽出你的故鄉》、《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如果猴子拿到打字機》等五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