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決定你的人格,我們如何從時尚這件事學會獨立思考— 說說TED Talk系列
Today’s keywords
風格/思考方式
人格/人生格局


在這則言講中,李瑜提到一個概念:「IG loop」
: 當網站上的每個人口上說著我們是叛逆的、我們是不一樣的,但站在獨立思考的角度上,都是在做一樣的事情,打扮打的一樣、長相長得一樣、去一樣的地方打卡、擺著一樣的POSE。雖然說著要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卻從沒找到自己。


我們對自己的肯定來自於「別人眼中的我是對的」,這已經經由消費型態轉變成一種社會風氣。
這一季流行寬褲、韓系平眉、草食女風潮、文青感穿搭守則,我們不小心把自己歸類到這些「別人想要的分類」裡,那麼我們到底是什麼樣呢?那我們自己又怎麼定義自己?
李瑜的自我覺醒過程,是在米蘭時尚學校的第一個作業,題目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教授說並不是要你寫作文、而是你如何用一句詩、任一張照片、代表你這個人。當李瑜自己沾沾自喜的把時尚雜誌拼貼成一個畫布交給教授時,卻被教授像飛盤一樣扔出去,「所以你是一本時尚雜誌?」
「我以為我會獲得的是一本時尚的教科全書、但沒有,我們一直在research 自己喜歡的東西」
時尚不只是打扮、時尚是文化。因為我們一定會穿衣服出門、一定會在別人身邊經過、時尚就是你的生活軌跡了。
當我們找到自己、熟知自己深愛的事物什麼,那麼我們也就有了自己的風格。在時尚這個主題裡,我們其實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探尋自己。


所謂的STYLE或風格,並不是你知道怎麼去搭配衣服或運用色彩、知道這些怎麽使用就是有個性了。
於是李瑜開始著手於 reflective journal 倒映日誌。
每天把自己的靈感與想法寫下來、開始發現自己開始注意身邊的事情、為什麼?
這個倒映日誌的「把你自己記下來」,
把喜歡的東西留下來、把自己的想法也留下來。


在演講的最後李瑜以這個標題作為主題,在訴說著以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搭配多麽與我們現在的時尚概念習習相關。
在這個走在路上誰都很漂亮的世界裡,我們不再去比較「長相」,進一步,我們也不再去比較誰「很會搭配」、「很會化妝」,但我們卻可以以「活出自己的風格」來勉勵自己。
謝謝你看到這邊🥰
喜歡這類文章嗎?
請點進我的波波黛莉主頁看更多有🔎標記的Ted talk 整理吧!:Riverzong’s 河濃
如果喜歡這篇的照片圖畫,歡迎到instagram 看更多我的作品: @riverzong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