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分享⟪如果不行,就逃跑吧!⟫
|作者:小池一夫
|悅知文化出版
這本書有小行字的標題:捨棄各種執著,拯救總想成為他人眼中期待的自己
吸引我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正是這個副標,
當然,標題也跟我的自我價值觀有些衝突。
這樣帶有一點挑戰自己味道的書,立刻吸引眼球注意!
因為,對我而言:
要合理化逃跑,不正面迎戰,是需要一番努力,才能說服自己
(到底是有多愛戰鬥⇢傷痕累累才甘願的人)
加上這本書有好看的封面,更吸引人添購實體書
(我是視覺動物啊~)
以往我在閱讀慣性,都是從前端開始看起,
這一回,我跳著章節看書,
也算是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這本書是以小短篇的方式編寫,
書中有225篇小短文,每篇都不超過100個字。
所以,可以很快速、輕鬆的讀完它,
但也可以讀完後反覆思考書中的文字。
第一篇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關於自己』
(最愛看關於自己了,別人是更複雜的生物,先搞定自己再說)
小標寫著: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迫別人
誒,想必大家都對這個標題很有感齁?
而且,我猜想多數是以受害者的角度『很有同感』對吧?!
(不要不承認喔)
而我今天在閱讀這篇時,反而是去思考「自己」有哪些價值觀讓自己“不舒服”?
咦?!我的價值觀會讓自己不舒服嗎?
這個角度真有趣!
畢竟,我沒有想過這些年死守的價值觀、引以為傲的價值觀、甚至是每天潛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價值觀都有可能壓迫自己卻不自知。
舉個例子,
最近「身體生病」這件事情給我的功課,
讓我很能體會這件事情。
從小,
家人發現我有感冒、生理期不舒服,
大概都是先遭到一番責罵
(洗澡不穿衣?叫你不要吃冰偏要吃冰)
然後就是吃藥,乖乖聽話、遵守長輩的命令,
趕緊把身體養好就對了。
對於『生病』,簡言之,
就是負向感受的集合名詞,
沒有人會教你怎麼跟這樣的『不舒服』相處,
當然,也就更不知道這些時間除了遵循醫囑,還能做些什麼事情讓自己可以好過一些?
當然,長大後的自己很能理解長輩們的責罵中隱含了焦慮、擔憂!
而如今,很多時候在外自己一個人,
少了長輩的責罵,
腦海中又是迴盪什麼樣的聲音來面對這些的不舒服呢?
回歸文章的副標,
當我發現自己對於疾病總是有著一些負向的價值觀時,
大概都是跟「焦慮、害怕、擔憂、失落」有關,這些看似都是情緒,
卻也和我們自身對於照顧自己的價值觀有關連。
到底要不要吃藥?
該吃什麼藥?該不該看醫生?
跑大醫院還是小醫院?
生病期間又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
相信從這一波國際大流行的新型冠狀肺炎,你也可以從中窺探出各國文化對於疾病預防、管控的制度、國人的焦慮恐慌反應等等都有很不一樣的價值觀。(本文沒有要議論好與壞)
我發現,
當我在面對身體的不舒服時仍然會有些“抗拒”,
討厭這些不舒服帶來的低潮,
或是生活上的不便感。
總是想著怎麼樣可以消除這些徵狀,
來讓自己好過一些。
隨之而來的醫囑可能就是飲食習慣跟生活型態的改變,「負面的來說」被禁止了很多甜食、冰品、或是過往喜歡的料理,「正向的來看」就是學習吃食物的原型,並且少了更多的調料。
除了上面的改變,
生活中接踵而來的就是“擔憂”:「我會不會以後都不能再吃了?再也不能吃了要怎麼辦?出去跟親友聚餐,我該怎麼辦?我到底該怎麼跟別人解釋?」
上面其實就是一些很常見、有可能壓得自己喘不過氣的念頭
那麼,究竟該怎麼面對這些狀況?
當我靜下來面對這一堆疑惑,
抽絲剝繭的問得更深時,
我發現,
原來自己最深層的價值觀是一些關於『我想要的』被剝奪的失落感,還有生活中失去了原先可以被自我控制的『自由度』。
好比被通知居家隔離的人,不論你是否早已有預備的心情,當你開始進入隔離的階段,接續衍生的酸甜苦辣都只有自己最能理解。
所以,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是怎麼“思考”關於生病這件事情!
好好觀察這樣的念頭、價值觀是怎麼來的?以我自己為例,從小到大的生活養成了我面對疾病的視野。
好好的面對、承接這些情緒與感受,
又是以我自己為例(哈囉?不然還能講誰)
我一樣會在生活中說出自己哀怨的心情,情緒總還是需要有出口啊!
但不是用傷害自己或傷害荷包(?)的方式來發洩,然後,每做完一個對自己身體有益的選擇後,我就會肯定自己!我好乖,我做到了!
這一連串的行為其實都是在修正那些壓迫自己的價值觀,幫自己的價值觀系統在做一些“升級”和“汰換”,把好的東西留下來,把做得稍弱的地方再加強。
我自己簡單經歷過這2個月的實踐後,
發現自己可以學習習慣另一種生活型態,
並且漸漸的訓練自己比較堅強的意志力,
我相信這些也可以延伸運用到其他的生活層面。
人生而在世,本來就不是樣樣都“能”按照心意來走。
少了一些自由,一定也有多了一些“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