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在想什麼?她怎麼有時間打這麼多字?
「妳怎麼想寫這麼多字啊?」
「妳這麼忙,怎麼有時間寫這些?」
「妳有時間開直播寫文,難道沒時間和我吃飯?」
在這個帳號裡,我最常用文字紀錄和分享的是自我成長(工作、生活或感情),回覆小盒子未曾謀面的訊息。或是日常真實一點的,在限時動態中,分享我常去的工作咖啡廳、做的料理、一些日常自拍我的一部份。
慢慢的形成一件很弔詭的事,那就是社群變成我的生活一部分。
░ 我們都生活於網路
有人說過沈迷社群不太好,我承認聽起來是有一點。就像過度沈迷動森、沈迷購物、沈迷酒精、沈迷替換女朋友...,聽起來都像是負面詞句。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會「沈迷」某件事、某個人?
其實所有沈迷的物質和行為成癮的共同點在於,「多巴胺 (Dopamine) 」,一種腦內自我獎勵機制,當某人進行某些特定的行為、物質、服用某些藥物,進而誘發腦細胞刺激多巴胺的神經元,讓人們容易感到興奮、快樂、滿足等的正向情緒反應。
所以正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沈迷於某件事物時,能夠先做的思考是:「為什麼這麼做會讓我們感到被滿足?」
「沈迷」大多被使用在負面情況中,但不要忘記,一如往常大家可以在晚期這個帳號裡,看到「另一面」的觀點。
░面對真實的自我
所以說,即便我們是活在影像/圖表優先的當代,為什麼我要看起來著迷於社群發文字呢?
「寫文是一種替代抒發的管道」,因為寫文時,必須要將無形的心裡感受轉換成有形的具體文字,接著梳理成「他人看得懂」的文字邏輯和段落結構。
第一個步驟是仔細往內在重複雕琢感受和想法,第二個步驟是假借他人的視角來觀測自己的狀態。
這種方式拆解內心起來很赤裸,會得到令人沾沾自喜的光明面,也會找到令自己感到「難為情」的陰暗面。
曾經我迷失於追逐「社會價值」中,別人認為的好看的女生、溫柔又有才華的女生,才是應該追求的自己。直到最後一次遞出離職信後,我才開始挖掘「我是誰」,並且開始上癮了這些破壞重組與建構的過程。
所以上次我受邀在 IG 經營講座中,才會和現場同學提到,「如果你想拉近和某人的距離,記得想辦法先找到他的 IG 首頁」,他所分享的內容,就會是他所關注感到稀缺的,重視的,或是期待得到更深層的項目,而絕對不僅止有分享和記錄的淺層目的而已。
而我,也是這麼陶醉在這裡。
░附加價值是付出
不過寫了那麽多自我剖析的文章、關於情緒管理、金錢管理、邏輯盤整、感情心得,讓我持之以恆寫文的,是收到第一封陌生訊息:「妳的文字好深刻、好溫暖,也啟發我好多,給我很多力量。」
是的,這些文字,又激活了我的多巴胺 (有夠膚淺)。
有沒有人也和我一樣我想過一個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活著?」或是「人活著的原因是什麼?」
我想,媽媽他們那個年代應該不知道,原來我們的生存壓力來源如此特別,我們大多和他們不一樣,我們不會去想多做這個是不是可以存比較多「錢」,好命的不至於餓死的我們反而更追求「意義」或「價值」。這世界賺錢的方式很多,但我們嘴裡常說到底該怎麼做才會達到生命中高價值的付出呢?
直到我收到這些訊息。
我才懂得我的存在價值。每一個追蹤者不只有一個數字,而是代表一個人。這些人可能搭乘我的文字,陪我一起越過人生困海,因為我們理解彼此。這些人也可能擺放我的文字警惕自己,別像我一樣成為一個追求刺激的人,又或者這些人讓我的文字帶走他們身上的傷痕。
我是誰呢?我在他們眼中,是一面鏡子、一艘竹舟,也是可能陪伴他們階段的小玩偶。
所以很神奇的事,因為這些人,「我」才得以存在。
░ 寫文是為了自己
在這個隨便撞倒的不再是阿珠媽而是網紅的年代,我一直提醒自己的,如果追求的只有誰比較紅、誰的粉絲人數多,買了廣告偷了粉絲,到高點之後卻不知道該如何持續下去,乘著潮流下,也還是無法知道自己為何存在。
我要的,只是一個平凡的自我滿足感,並不是說自己是一個多高尚的存在,指的是,就像你會烘焙,那你烤餅乾給我吃。你會攝影,那你把瞬間拍下來給我看。
所以,如果我會寫文,你想看,
那我繼續寫給你看。
Hi,我是 晚期 WanChi ,想看更多嗎?(挑眉)請發漏發漏我麻!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helloimwanchi/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wanc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