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受害者情節你中了哪幾項?快來檢視一下吧!

1 / 5

🧙‍♂️大家好,我是三妍良語,勵志實驗狂📜
今天在圖書館的新書區讀完這本書,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其實是衝擊

我覺得書裡面對於有「受害者情節」的人,一些思想和價值觀上的描述,很符合有時我無端來由的害怕和不安的狀況。
「受害者情節」的產生,通常是童年或成長過程不斷被否定、被拒絕、受到挫折,得不到父母關愛和照顧,同學的貶低、凌辱...
這些沒有治癒的心理傷痕,長大後變會豎起天線,小心翼翼的偵測四周的人是否有敵意要攻擊自己,進而防衛縮回自己的世界或用言語攻擊別人。

🌿這些表現像是:
1. 不斷向人抱怨自己有多麼不幸,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卻還是人生不順利,無視身邊願意幫助跟支持的人,緊緊抓住不好的回憶不放。

2. 下意識依賴強者、權威者的情感依附,覺得他們「應該要」化身成英雄拯救或幫助自己,若是得不到幫助,變會生氣並怪罪對方。

3. 從受害者轉向成拯救者,覺得有些人特別需要自己幫助。其實是下意識在彌補心理那段童年時候,不斷大喊誰來救救我,幫幫我卻得不到回應的內在小孩。

4. 不斷自我證明、追求極高的目標求得關注,例如有極高的薪水、獎盃、人生成就給予自我安慰的補償心理。

5. 只要有特定關鍵字或情緒,就陷入以前失敗或糟糕的回憶不斷反芻,不斷陷入焦慮和痛苦的自我折磨或自我批評中,週而復始的不斷循環,讓精神憂鬱或崩潰。

6. 對旁人的眼光、聊天內容非常在意,總覺得別人在說自己的不是、嘲笑自己的缺點。店家提供的食物或服務不滿意,變會覺得是一家爛店感到憤怒。

7. 無法真心付出愛和分享不求回報,認為這個應該是交換的關係,當作工具來使用,若是付出得不到回報則會停止給予。

🌿我的受害者心態
我回想兩年前的鐵人比賽,其實比完半鐵後這個挑戰就結束了,我卻還想要進一步拖著沒完全治好的身體去比標鐵,進行更嚴格的訓練。
直到我看到海苔熊一篇對於父母與孩子自我證明的文章,才驚覺自己是藉由追求極高的目標來進行自我證明,希望父母可以摸摸頭稱讚我,說我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女兒,讓我覺得自己一個有用的人。
但我真正應該要做的事其實是好好的復健治療,讓身體完全康復才對。

過了兩年,看到這本書我才明白,那隱隱約約無端來由的害怕和不安全感,其實藏著很深的受害者情節,我的大腦像中了木馬程式一樣,其中2個病毒中最久最難拔除,我把它叫做「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會傷害我」、「我永遠不夠好」病毒。
源自小時候在班上無緣故被找碴霸凌、爸爸突然發怒卻不知所云,常常處於在警戒不安的狀態。即使成人了警報依然沒有解除,只要特定類型的人、時間、環境就可以引發焦慮或不安,任何人的稱讚也有可能轉換成負評,所以最好保持平常心,或是不要相信,這樣就不會受到傷害。

🌿如何解決受害者心態?
書中提供幾個解決的方法:
1. 自我覺察當下的狀態,給自己支持、自我療癒的力量,像是寫感恩日記、讚美日記,肯定自己的優點。

2. 提高自尊和自我肯定,讓自己不再容易感覺受人冒犯。

3. 建立邏輯思考的能力,辨識自己想像的結論是否合理,分辨真假的邏輯漏洞。

4. 多建立正面正向的經驗,不預設立場去評價,讓事情發生看看有什麼結果再說。

5. 擁有多元包容的思維,客觀的接受正反面的評價,不再用好人壞人的二分法看待別人。

6. 經由實踐後一點一滴的脫離這樣的負面框架和思考,經由學習新事物,讓自己成長建立正確自我認知和評價,建構完整的自我。

🌿總結
雖然我在很焦慮或無法解決問題時,仍然會冒出挫敗感,並覺得自己很沒用。
但我還是要認清不是我沒用,只是現在理不清要怎麼做,跟沒有用是兩回事。
隨著不斷閱讀和學習,建立邏輯思考,我漸漸能夠區分出來,哪些是想像出來的,那些是真的,只是還需要時間慢慢進步。
我覺得可能要買一本日常提示我的工具書,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做為參考使用。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
#今天不想勵志
#今晚我想來點負能量
#圖文合作歡迎私訊三妍良語
#異業合作歡迎私訊三妍良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