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可能是陷入受害者心態的警訊
抱怨,可能是陷入受害者心態的警訊
.
她叫小芳(化名),是我的個案,我和她一起工作已有段時間。
她因為工作上的壓力,前來找我會談,我們已在同一個話題上打轉多次。
.
「你知道嗎,我真的不瞭解,我跟他講了好幾次了,他還是給我錯的東西。」
「這到底有什麼難的,不懂欸。」她很氣憤地說著,又攤手表示無奈。
.
她在一家公司擔任人事主管的位置。她向我吐了工作上許多的苦水,像是交代下屬的事情,不管怎麼講,怎麼教,還是一直犯錯,讓自己很惱火;還有個總是擺爛的同事,看他很是不爽,礙於他是資深員工,無法把他資遣,她向上面的管理層反應多次,但皆未獲滿意的結果。
.
甚至,她開始覺得.管理層並不站在她那一邊,似乎有意地針對及忽視她。
.
「我講話就這麼沒影響力啊,做對的事情有很難嗎?搞得我好像一直在找麻煩;外面的人看到公司生態是這樣,不知道會怎麼想。」
.
***
小芳近日因業務量的增加,焦慮加上睡眠不足,使她每日心神不濟;加上仗義直言的性格,常與公司的人爭吵。這幾天,身體終不堪負荷,到醫院掛了急診、吊點滴。
.
「吳心理師,你覺得我該怎麼辦?我最近失眠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了。」之後她又持續向我抱怨,公司環境、員工,都不懂得按規定做事,交代的事情也做不好;自己又不討管理層與同事的喜歡,顯得越來越無助,像個孤苦無依的受害者。
.
我決定,把焦點拉回到她自己身上。
.
我回應:「是呀,面對到這一切,一定讓你感到身心俱疲。但我想詢問的是,其實明明妳也知道,那邊的工作環境並不理想,但妳為何總讓自己焦慮地深陷其中,而當妳撐不住的時候,便又開始自責呢?」。
.
小芳陷入沉默,淚水在她的眼眶中打轉……
------
其實,這已經不是小芳第一次遇到的狀況了。
.
.
抱怨下的潛藏訊號
.
「我不曉得,為何每次都這樣,我就這麼命苦…」小芳仍是很氣憤。
.
「妳想到了什麼嗎?」我想辦法試著問出多點訊息。
.
「就是那種不公平的感覺,而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就像是小時候,什麼事情都要順著爸媽的,我怎麼吵她們還是不聽,持續的逼迫要我做我不要的事情!」小芳再也止不住淚水,潰堤般地湧出。
.
抱怨底下常常隱藏著無助的訊號,一種做了很多,但總是事與願違,不被他人認同與同理的感受,並對自己的遭遇感到可憐,無人能理解。
.
然而,小芳的抱怨,源自於小時候「愛」的缺乏。因為童年時被家裡不平的對待,不被尊重與理解,所以在她長大以後,會不斷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試圖引起他人的關注,與認同,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
但她用錯了證明自我價值的方法,因為,當一個人要持續的用抱怨與自憐的方式,來引起他人注意。勢必自己也要讓自己推入火坑,讓自己的周遭情境變得困難,難以解決,好讓他人覺得她真的過得很辛苦,處在不得已的困境。
.
「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小芳急切地詢問我。
.
「或許,妳要先看到自己為何執著,就像在工作的情境裏,是什麼勾起了妳,與原生家庭相似的感受。」
「以及誠心地問自己,若不用這種過度付出,追求完美的方式應對工作。自己真的會沒價值嗎?真的會不被認同嗎?」我認真看著小芳。
.
「嗯…」小芳低下頭來,陷入沉思。
.
小芳為追求自我與他人的認同,把自己逼到了一個死胡同,陷入了無助的情境循環。她不自覺地將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這個心態,蒙蔽了自身改變的可能。
.
.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用抱怨,與自憐的方式,來維持自尊與自我價值,這是一種避免自我失衡的心理防衛機轉。但當我們這個心理防衛周轉不靈時,則會使我們陷入一個僵化反應模式,陷入所謂的受害者情節。
.
受害者情節,指的是廣泛性地控訴周遭生活的一切人事物,只要沒有照自身期待所反映,而指責他人壓迫傷害,並自憐的心理反應。具受害者情節的人,會反覆地把自己推向痛苦的邊緣,哪裡有痛苦就往哪裡鑽﹝註1﹞。
.
就像小芳的例子,小芳很努力工作,努力做著她覺得「對」的事情,卻每每忽略所處的情境,而造成許多的人際衝突。她總是抱怨他人對自己不公、他人總是虧欠自己、忽略自己……漸漸地,她與他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很不幸的,她成為了十足的受害者,並不斷地陷入相同的循環中。
.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無意識的自動化反應,倘若我們沒有察覺這不斷發生地相似循環,並正視它所帶來的影響,那將無法從這痛苦的輪迴中所跳脫出來。
.
怎麼告別受害者心態呢?
1. 看看自己是不是總是陷入相同的負向的循環,總覺得他人對不起自己、對自己不公平。
2. 先停止抱怨,認真思考,目前的情境發生了什麼。
3. 查看自己有沒有扭曲的負向思考(ex.某某人這樣做,就是在迫害我;他這麼做就,就是不重視我。),並鬆動它。
4.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事事無法照自己的期待走。
5. 將焦點轉移到,現況可不可以「改變」。
6. 重新建立健康的獲取自我價值方式。
.
---------
練習為改變負責,放下心中苛求的完美,重新建立自我價值
.
👉文:Wu心(吳景濱心理師)
👉圖:Pexel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uJingBin/
👉參考資料:﹝註1﹞蘇絢慧:受害者情節
本刊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