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味。義式】聊聊義式燉飯Risotto
臺灣是個充斥各種風味的美食天堂,除了引以為傲的小吃與帶著歷史因素的各式中式料理,異國風采也是處處開花。若論日式料理,個人最愛Omakase帶來的些微隨機性、握功與魚料平衡結合帶來的滿足感;但說到義式料理,非得先聊聊Risotto。
Risotto,中文稱為義式燉飯,顧名思義是要用「燉」出來的,因此不討論用熟飯拌醬而成的劣質廉價仿造品燉飯。我們要聊的,是人類對澱粉為基底的美食發明中,相當重要的一道菜,其變化彈性與豐富度,可比的大約只有披薩、飯糰、三明治、中式麵食與日式丼飯。
米粒
正牌的義式燉飯,應該是不帶液體湯汁、有些許黏性卻不糊爛、充滿香氣的上桌。米粒本身仍帶有彈性,入口咀嚼有稱為「Al dente」的微彈口感。或有很多人用米心描述之,更細膩的描述應為從外慢慢硬進去,到米粒最中央處仍帶有半熟硬度,方為上品,而不是中間硬了一大塊咬起來都有點費力的那種米心。在外吃飯,光是外觀與米粒便可以判斷廚師的基本功夫,是否收汁乾淨?是否慢燉而成?甚至是否有好好顧爐子防止燒焦?都會直接影響到體驗。
繼續來說說米粒。義式燉飯的正確作法是在平底鍋中先炒過義大利米,然後依次慢慢加入同溫的沸騰高湯不停攪拌,用小火慢燉而成。說起來簡單,但若沒有用小火,湯汁蒸發過快且溫度過高,便燉不出彈性口感;若高湯溫度過低,則燉煮時間過久,外層可能軟爛且拖長烹飪時間;若不是用義大利米則缺乏彈性;若不是用平底鍋則受熱不均勻(應該不會有人犯這種錯誤吧);攪拌務須輕柔否則米粒會破...處處是眉角。但至此都還算是基本功,展現創意與真功夫,得看高湯與配料。
高湯
最簡單的高湯在超市就買得到,也確實在家就可以用它燉出不差的燉飯,但好廚師豈會止步於此?動輒燉煮以小時計算的蔬菜高湯、至少炒一小時蝦頭蝦殼炒出的滿室蝦香、不計成本加入牛肝菌燉煮的菌菇高湯、番茄糊增色、龍蝦膏增香,奇招百出各種爭妍,就為了上桌時的光彩奪目,與入口時的香氣爆發。由於湯汁全部收乾,所有高湯精華都被鎖在米粒中,在咬下的瞬間流洩出來。若說米粒是骨架,高湯就算是義式燉飯的靈肉吧。
其他配角
義式燉飯還有個特色是質地綿滑,這得歸功於關火後、裝盤前拌入的帕馬森起司。除了收汁作用之外,也能跟些許溶出的澱粉結合,給予整體滑順的口感。於此同時可能一起加入切碎的巴西里、義大利香料、現磨胡椒甚至是明太子,再一起拌勻使香氣再度疊加出複雜度。最後,燉飯上要放什麼搭配食材?考慮與醬料的契合度以及美觀,猶如披薩上的配料或中式麵食的澆頭,雖說是配角,卻也有補足缺失之處,做最後一次昇華的作用。這裡選擇就相當多樣,山珍海味素菜野菇一應俱全,任憑廚師巧思。
聊了這麼多,不只是推廣好吃的食物,也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如何辨認真正的燉飯,以防被餐廳收了差不多的價錢,卻吃到與其不相稱的、速食版本的廉價品。一盤動輒四五百甚至更高的義式燉飯,除了原料紮實,更可貴的是廚師經年累月培養出的基本功與創意,才能造就每一口質地滑順、米粒帶彈、香氣滿溢的體驗。以後進到不錯的義式餐廳,別忘記試試他們的Risotto,說不定就是主廚的看家本領結晶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