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他……就是我……
明明我就站在你面前,但是你卻向另一個人用「他」來稱呼我。
突然想起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書中的一個橋段。
教授甲進來
我介紹:「這是中文系甲教授,這是我的兒子。」他們握手。
然後甲教授對著我問:「好英俊的孩子,他會說中文嗎?」
我說:「會,說得不錯。」
甲教授看著我問:「他幾歲?」
我說:「十五。」
你是否會好奇為什麼教授甲不直接問口問當事者呢?
這個疑問先放一邊,先想想生活中你是否也會用「他」來稱呼眼前的人?
可能是夫妻當著孩子面前討論孩子的事情時,像是「他吃了嗎?」、「他要去哪裡?」、「你要去參加他的懇親會嗎?」....
可能是同事間「你有告訴他嗎?」、「你有教他嗎?」...
情侶間就應該極少有那麼白目的「他」出現,如果有的話....就可能是小三親上門戶了。
書中也提及「歐洲人是看年齡的,譬如在德國學校裡,你只要滿十四歲了,老師便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份,不管你幾歲,只要你站在媽媽或爸爸身邊,你就是『小孩』,你就沒有身分,沒有聲音,不是他講話的對象。所以他才會眼睛盯著你的媽媽或爸爸發問,由『大人』來為你代言。」
雖然傳統社會較保守、重輩份,但當你試想如果你是被眼前的人稱呼的「他」是否會變得敏感呢?
要打破敏感造成的不舒服,可以從自己開始,試著把「他」直接改成對方的名字稱呼。
例如:夫妻當著孩子面前討論他的事情時
「他吃了嗎?」改成「小明吃了嗎?」
「他要去哪裡?」改成「「小明要去哪裡?」
「你要去參加他的懇親會嗎?」改成「「你會去參加小明的懇親會嗎?」
拿掉「他」後,也間接培養自己製造更平等的對話空間。
#親愛的安德烈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