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也上架了前陣子的大陸熱播劇《三十而已》,在看之前,你會以為是部講女權主義,以大女主作為核心的爽片…但這部片卻更意外的貼近現實,讓所有看的女性都心有戚戚焉,感受到女性在工作、生活上的艱難之處,更體現了婚姻不是童話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是「選擇」以及你對自我價值的衡量。而女性對自我的價值,往往來自社會和從小原生家庭的「教育」和「暗示」。
身為七年級頭,即將奔四的單身女性。許多人常問我:「你長的不錯,把自己打理的光鮮亮麗,工作能力和社交手腕都不錯,為什麼單身?是不是你太挑了?」我想,正因為自己好好的把自己打理好,才希望能找到一個和自己條件相當,甚至有能力有肩膀可以照顧自己的人。而並非一個在閒暇時刻可以陪你玩跟哄你笑的「伴」。
而在愛情觀中,如果你在我二十幾歲問我,我會說:「兩個人一個世界,開心就好。」三十前半,我會說:「只要兩個人能互相體諒,一起努力,沒有過不去的坎。」而過了三十五歲(其實是三十三歲之後開始),身為女生要面臨的,是生理時鐘每分每秒的倒數滴答聲,基本上過了三十歲,卵子機能就會劣化,三十四歲意識到似乎要凍卵為自己的未來買個保險也已經太遲;你得決定要不要小孩,有沒有人跟你一起生,生了之後有沒有能力養,還有最基本的「為什麼要生小孩」。但男生卻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揮霍青春,泡夜店換女朋友,或愛情長跑拖著不結婚,慢慢打拼事業,即使四十,男生卻也被說愈陳愈香,更有味道(前提是你不窮,外表沒走鐘),反之,女性卻被叫「敗犬」或「剩女」…所以你說,兩性真的平等嗎?
大約是年初疫情期間,我看了一部美劇《美國夫人》,其中凱特布蘭琪化身「保守主義之母」,反對有關「兩性平權」法案的推動。你會以為,他只是很一般的Stepford wife(超完美嬌妻/內助),但其實他是位很有想法與能力的女性,反對「兩性平權」法案的原因,是因為那些發起「兩性平權」的女權主義運動者,大多是不婚、不生或前衛的嬉皮女性,沒辦法理解女性在步入婚姻,在生兒育女後,感受到男性不論是否自願,都無法取代女性「母親」的角色及能力;同時也沒想到在生理結構和體力上,男女之間的差異…而「家庭」並不是愛情所產出的果實,而是因應兩性的不同而組成的微型社會經濟共同體。在男女各司其職之下,才得已保障共同生活的最高經濟效益,以及生活日常中的正常運轉。當「兩性平權」的法(初)案推行之中,很少有人思考,這個概念是不適用在婚姻,或長久父權主義的社會中,是否有男性以不正確的方式解讀,反造成侵害女性權利的事情發生。
在「兩性平權」的原始訴求中,講求的是去除性別歧視和免去男尊女卑,取得互相尊重及擁有自主權的信念。但在被濫用「兩性平權」的社會上,真實的狀況卻是,能力愈是強的女性,要嘛被男人仇視,視為對手,或吸引到社會、職場能力較弱、一心希望責任少、又能繼續活在媽媽保護傘下的男性。也因為他們能力較差,能做的事不多,有另一半可以協助,所以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幫忙女性分擔家事、善盡接送,說好聽的是「暖男」,但骨子裡是女性沒辦法依靠的沒肩膀男人。就有如《三十而已》中的顧佳,哄著老公的藝術家性格,背地裡不畏權力性騷擾,找惡質客戶談判;然後在談判破局後,努力為公司尋找其他出路;而男方雖然感謝,但卻視為理所當然,更背著賢妻大搞公司婚外情。
再看看劇中的鍾曉芹,懷孕是男女雙方的責任,但不論生、與不生,絕大部分影響的都是女性。不要小孩,男生總是想的簡單,拿掉就好了…初期還可以用吃藥來解決,但傷的總是女生的身、心,還有未來回頭看的那個「What if ...」。若要生,懷胎九月和分娩的痛苦,男生無法取代,產後身材走樣、餵奶的脹痛不便及胸部變形,一樣是另一半無法承受的無奈,男人唯一能做的,是鼓勵、體諒與愛,這些微不足道的事…但真的有多少人做到?何況職場女性大多放完產假,不敢大膽用育嬰假,深怕回不去原來的工作崗位;更不提現在有些渣男用打著女性身體自主權名義,以誘騙、權力關係,和蕩婦羞辱進行誘姦及射後不理的爛事。Sorry, 我並不是要說些仇視男性的言論,但事實正是如此,因為長久以來的父權社會觀念,和男女雙方生理力量的不平等,要說女性在這方面不是弱者(包括非自願性交、潛規則和懷孕風險),真的沒有道理可言。
所以我們說《三十而已》不是說女性三十還年輕,儘管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至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才能繼續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不為一些周邊的噪音所影響,好好摸索自己的未來。至於愛情、婚姻、家庭和子女,當你準備好,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了。單身或恢單的女性,不要管別人怎麼看你說你唸你,活成自己自在的模樣,就最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