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帳】博物館拼貼遊記|胡適紀念館|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在製作遊記類的手帳時,最不能錯過的就是展場的各種導覽DM啦!順手拿幾張,回去剪剪貼貼,就可以有很棒的效果了。可以當作花紋或背景,稍微排版一下。
這次的手帳製作,除了利用紀念館的傳單以外,也用了一些在故宮買的古老圖騰紙膠帶。
這次來胡適紀念館,其實是在中研院時意外經過,就進去參觀了。胡適紀念館旁邊還有一座胡適紀念公園,其中有胡適、董作賓等學者的墓,一路沿著階梯而上山坡,園林建築曲折隱匿,石碑和字體聳立。胡適紀念館有一部份算是胡適的故居,所以連玄關、客廳和小房間、浴室都還保留著原本的樣貌,進入之後看見滿牆的書本,不禁感嘆當時學者用功之心。
胡適和當時幾位學者不同,像陳寅恪、徐志摩等人都屬於書香世家,胡適的門第與他們相比之下簡直就是知識份子中的底層。他的父親曾經在台灣做官,在台東當個文書處理的工作,所以胡適小時候有段時間在台灣生活。後來他留學美國,在餐廳洗盤子賺學費,回國之後開始發起白話文運動。
這是一位改變現當代華文世界的重大人物,光看他在外國拿到的二三十種碩博士學位,就覺得景仰不已。老師說胡適其實在不少科目上的考試的成績都不太好,但又有何關係呢?一個人能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上,發光發熱,開闢出一片天地,甚至顛覆了百年以後文學的走向、書寫的模式,是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啊。
紀念館陳列了不少胡適的遺物,放在展覽櫃裡,有圍巾、帽子、手錶、眼鏡等等。非常細緻,也看見了當時中國西化、中西風格融合的現象。這些對我們而言「復古」的物品,在他們那個年代,可是「潮流」、「時尚」的象徵。當時的書信、手札也紀錄了胡適的個人生活與學術研究。
其實我不否認胡適的偉大,但對他我仍有一股矛盾的不認同感,譬如他將白話文運動推廣得太極端,導致文言文漸漸在我們的社會(尤其近十年的現當代)中失去立足之地,雖然他當時肯定不會預料到這樣的結果,可事情仍然朝著「文言文消失」的方向發展著。這讓我覺得感傷,有時會怪罪於他當時的激進和極端。
但這次參觀著胡適的故居,我有些釋懷了。或許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責任,每個時代有它們必須面對的課題,當時胡適面對的是「腐敗與革新」,我們現在面對的則是如何在傳統的消逝中達到平衡吧。
展覽廳有節錄許多胡適的字跡和話語,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看作情話或情詩故無不可,但總感覺這句話含有深邃的意義,彷彿一位學者對於學術的熱忱,對他所屬民族的深情。這樣的情感如此之美,無論當時局勢多麽動盪不安(他降生在那樣變動危亂的世界啊),他的堅定和執著,甚至勇敢與政權對立,使蔣介石、毛澤東都對他束手無策,只為了他所愛的文化、民族和學術的美好。這樣的情感非常動人,而他用如此之意象化的字句寫出,即使他書寫的本意並非如此,他的精神與性格也從字裡行間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