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作為文學獎評審,會希望看到怎樣的小說作品呢?
會議記錄連結:http://literature.award.taipei/22th/A0.pdf
屆數類別:第22屆 臺北文學獎小說評審會議紀錄
收件數:337
進複審:199
進決審:15
決審委員:平路、郝譽翔、郭強生、陳雨航、蔡素芬
▲防雷線,防雷線▲⠀
.
.
.
Q:作為文學獎評審,會希望看到怎樣的小說作品呢?
看起來,郭強生可能是我可以參考學習的對象,他對小說技藝觀點和審美觀,可能跟我比較相近。陳雨航、郝譽翔似乎傾向喜歡詩意氛圍的作品,但他們作品我看不多,不敢亂說。
另外, 我自己狹隘地以為評審會受到內容或議題上的影響而有偏袒。就給分情況來說,書寫男性慾望的〈孟甲〉在女性評審眼中,一個給很低,另一個不投票。書寫少女身體的〈淨女〉卻也不在女評審的投票高分行列中。
其中,平路很喜歡〈孟甲〉,分數給他給很足。陳雨航則是給〈淨女〉分數大於〈孟甲〉。由此可見,雖然評審們可能會有偏好的審美品味,卻也不能一概而論說,具有怎樣特質的人就一定會有怎樣的評斷與偏袒。我不該拿我自以為去猜測別人。
關於好作品,比較之下似乎仍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超越議題性,而屬於一種文學性的。
但文學也是最沒標準答案的,因為首獎〈客觀結構式臨床測試〉的給分情況頗極端,是三位評審給滿分,一位給一分,一位不給分的情況選出來的(馬上打臉所謂的普遍共識)(這才是我熟悉的文學)。
關於單篇故事的部分,陳雨航對於〈淨女〉中時間感與轉場的意見,我是有被說服啦。但同時也出現一個迷惑,就是他反而覺得〈綠、橋〉中詩意的轉場很ok?我反而是對〈綠、橋〉的轉場方式比較無法進入。嗯,轉場是個我該多多注意的技術點。
★創作螢光筆★
- 創新:想像力展現,或是和大環境對話。雖然跳出現實多半會出現破綻,但還是要勇敢創新。
- 好作品可以寫出新意、共性,還能讓人學習。
- 「台北經驗」其實可以很模糊,例如台北也有相同的困境,而沒寫到台北,也是可以的。畢竟「台北經驗」有如在問「文學是什麼」一樣,太難定義了,評審們標準都不太一致。但大抵上,似乎有「北部城市印象」就可以了。
- 評審也會有審美疲勞,而想看「新意」。鼓勵勇敢創新。
- 雖然寫實主義小人物的寫法很平穩,但無法突出。
- 評審看得出哪些作品是惡意抒發而成。
- 細節要到位。人物與情節設計要串得好,需要細節。
更多創作眉角:
👉網站:木凱創作道
👉FB:木凱創作道
👉IG:mukaiword
👉原文
如果你當文學獎評審,你會想看到什麼樣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