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你 的,一直都是自己的腦/NLP昕教室

1 / 1

阻礙你 的,一直都是自己的腦

人腦是一種高效又精良的作繭自縛機器,它讓很多人明明夢想當大明星卻又自己說「不行我太醜了」、想當運動員又自己說「不行我太矮了」、想離開苛待自己的環境又自己說「不行我還沒辦法獨立生活」……想一想,真的每一個大明星都一定比自己好看嗎?每一個運動員都一定比自己高嗎?離開了現有的環境就一定沒有活下去的方法嗎?…到底是什麼在 阻礙你 ?

是誰在對自己的願望說不可能的呢?其實就是你自己的大腦呀!它總是在嘗試之前就先幫我們把各種「不可能」過濾出來擋住去路,我們就不會再往那些方向做白工,也就同時失去了飛出鳥籠的機會。

在NLP創始人的多本著作中都提到「一般化」或「概括化」(Generalization)這個大腦的運作模式,它就是大腦的編碼、迴路、內在地圖、認知、世界觀…等等形成的過程(動詞)與結果(名詞)。舉個一般化形成和運作的例子:

咪咪是個正在學講話的小孩,她看到冒煙的茶壺摸了一下覺得很燙,因此大腦對冒煙的視覺訊息(V)就鏈結了燙的觸感(K),從此以後形成了煙=燙的一般化,以後看到媽媽煮飯、奶奶燒香也就不敢去亂碰,這就是一般化的形成。

但,同樣會冒煙的冰淇淋呢?如果光是拿一支冰給她,看到冒煙怕燙的咪咪不會去碰,但是當咪咪看到哥哥一臉享受地享用冒著煙的冰淇淋時,情形就又不同了,像這樣打破一般化的特例就能鼓勵人們跨出原有的框架和舒適圈,幫助咪咪更新她的一般化,學會不是所有冒煙的東西都燙,最後她也品嚐到美味的冰淇淋。

然而,長大之後的我們卻常常是那個被茶壺燙過的咪咪,認為所有冒煙的東西都一定是燙的,很自然地以為事情一定是自己已經認知到的樣子,甚至會為了這個阻礙自己的一般化找種種藉口和理由,看到比自己醜的人當了明星,就開始尋找那個人是否有後台、有家世;看到明明條件比自己差的人交到天菜級戀人,就開始找那個人是否比較有錢、油嘴滑舌…等證據,說服自己目前的一般化依然是沒問題的。

這麼做其實並不完全是為自己的「還沒成功」或「不行動」開脫,更多是因為人腦本來就只喜歡待在原有的一般化裡,甚至這個一般化讓自己不快樂也不想改變,比起鼓起勇氣去追求想要的,大腦通常花更多力氣為原有的、困住自己的一般化「維穩」。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以NLP處裡個案的幾乎所有經驗中,受困狀態會出現至少兩種內在的需求衝突,比如想離職又害怕找不到工作、想反抗霸凌但覺得一定沒人會幫自己、想離開現有的環境又對冒險的結果沒把握…,這些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大腦,也是止步不前的原因,只可惜大部分的人常以為問題出在環境或外在,以為要靠其他人良心發現或天上掉下來的機緣才能脫離苦海或終結平凡,把自己經驗過的一般化當成了宇宙的真理,其他能更舒適、快樂的選擇反而被現有的一般化用有色眼鏡過濾掉了。

所幸這是有解的,不論是透過挑戰一般化的後設模式(Meta-Model),或是用貝特森(Bateson)殿堂中的邏輯類型架構協助看到深層訊息的結構缺失,還是直接以六步驟換框技術將問題交給潛意識去開會,甚至直接跟潛意識溝通的次人格技術(被否定的次人格、相反次人格)等,一般化是可以被更新和改寫的,不用花大把的時間念經坐禪聽道理或花大錢念咒做法還不一定有效,NLP是可以直接改寫一般化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