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大腦討人厭的四個特質 Part II

1 / 1

上回我們提到了兩個關於大腦的迷思。一是我們腦內最強烈的直覺往往是錯的,我們的感受很真實,但卻不一定是事實。二是我們的思想不是以絕對值的方式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會在無意間與他人進行比較,忽略自己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特質等都不盡相同。

今天要來談談第三點:#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適應並習慣事物 (Our minds are built to get used to stuff.)。

我們的思想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適應並習慣週遭環境、人及事物。以#知覺適應 (Perceptual Adaptation)為例。想像一下你待在黑漆漆的房間裡好一陣子,快睡著了,突然有人走進房間,啪地一聲打開了電燈開關。你的眼睛可能會瞇起來,甚至感到些微的疼痛。你甚至還會想「好亮喔!是發生甚麼事?」這是因為你的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已經習慣了黑暗,以至於大腦會假設周圍的環境會一直都那麼烏漆墨黑,而在產生一明一暗這樣的對比時,一時之間大腦可能會難以反應。


接下來我們再來做個小小的實驗。請先在手邊準備一張白紙。再緊緊盯著下方這張圖,越專心越好。接著再快速將視線移到白紙上。

此時你應該會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看到相同的圖片。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假設這些顏色就是會繼續存在,所以就算眼睛並沒有看到該張圖片,大腦仍舊會這樣認為,這才造成了視覺殘留的現象。

將上述的道理放在快樂學(甚麼能使我們快樂)的脈絡中其實也挺合適的。這並不是說我們受到刺激後,即使刺激仍舊存留在生活中,我們就會一直留意到這件事。相反的,我們會習慣它。這就是 #享樂適應性#hedonic_adaptation )。

享樂適應性 = 對受到正面或負面刺激感到習慣的過程,隨時間流逝減弱該刺激的情感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邁入習以為常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覺得很美好的事物到後來似乎不再那麼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問題是,我們一旦得到某些好東西,像是好工作、新房子、夢中情人、優異的成績、酷炫的跑車、剪裁優雅的裙裝等,這些東西通常會留在我們身邊好一段時間,你會開始習慣他們的存在。它們成了你的#新常態 ( #new_normal )。當這些美好的人事物成為新常態後,就不能再帶給我們原先期待的幸福。而且新常態會使我們重新設定對未來的參照點。這也是我們得到這些東西卻不會感到快樂的原因。

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份德國研究。研究者是Di Tella和他的團隊1。在這份長達二十年的研究中,這支團隊研究了個人隨時間推移對薪水的適應性。研究團隊想知道,當研究對象的薪水越來越高,他們是否已然習慣?以下圖表是他們的發現。上面那條線是人們的薪資,下面那條線則是快樂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九零年代左右,薪資急速攀升,但快樂指數卻滿平穩的。


同理,樂透得主在一段時間後也會習慣巨額獎金。新婚夫妻在兩年之後也會覺得感情生活平淡無奇。考上名校也是如此,一開始發現錄取時可能會尖叫,儒學時興奮無比,到後來的反應會變成「喔,啊就耶魯啊!」小朋友第一次叫出「爸爸」或「媽媽」時,父母想必都特別的感動,但嬰孩長成十七歲的青少年時,再叫爸爸媽媽似乎就不再那麼讓父母激動了,激動的可能是小孩又要來要零用錢了吧(歐飛)。

Daniel Gilbert在《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書中提到:「美好的事物在第一次發生時會讓人感到特別美妙,但隨著事件重複發生,其美好程度就會削弱。」並不是那些人和事物不再可愛,就單純是我們習慣了而已。

最後來個簡單的測驗,看看大家是不是都學會了(欸)。

請從下列敘述中選出與享樂適應性相關的例子。
(A)遇到你的理想型
(B)你剛得到新手機時的感受
(C)夢想中的工作成了你的新常態
(D)隨著時間流逝,你逐漸習慣六塊肌和健美的手臂,美好的身形已不如一開始那樣帶給你滿足。

答案是(C)和(D)。

最後一點惱人大腦特質下回分曉噢,當然,當然,也會再分享阻擋享樂適應性的良方。

新年快樂呀!

Di Tella et al. (2010). Happiness adaptation to income and to status in an individual panel.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76, 834–852.

Facebook:Chieh Kao
Instagram:chiehkao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Coursera):https://www.coursera.org/learn/the-science-of-well-being
八樓房客:https://www.8f-renter.com/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