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Part 1

1 / 1

到底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到底是甚麼?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一門「個體心理學」,講述的是人際關係間的溝通和相處

尤其特別針對「課題分離」這件事情,來幫助讀者更快的去融會貫通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

萬變不離其宗,正所謂書中提到的人的一切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

所以只要掌握好「課題分離」,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幸福。

攝影師:Masha Raymers,連結:Pexels

課題分離

這本書利用年輕人和哲學家「對話」的方式呈現,當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時候我像是第三者在看著他們對話,有的時候我又像是「年輕人」一樣向哲學家提問,就好比我正在向一位智者對話一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年輕人的提問有些問題在我看來過於偏激,但是事後在思考某些問題,或是當我向其他人談論阿德勒心理學時,我才意識到那個當下就如同年輕人和哲學家同時出現在我心裡對話一樣。

年輕人的發問,也可以看成是現今社會的各種問題,就好比「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最常聽到的是「我都是為你好」、「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了解」等等的話語

但是在這部分,哲學家就點出一個關鍵的概念。

比方說當小孩不認真讀書,導致在校成績下滑,這時候做家長的多少都會為孩子操心,甚至鞭策孩子用各種手段讓孩子讀書,最後導致家長心很累,孩子從此討厭讀書。

這就是最經典的「情緒勒索」和「課題分離」的問題

首先,孩子不讀書,最後是誰要承擔結果? 

是孩子本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因為不讀書造成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比方說未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是比其他人在求職上要來的吃力等等。

但同時不讀書可以也造就孩子對於某一方面的天賦特別的出眾,比方說藝術、運動等等。

這些都不是作為家長能夠去控制,甚至介入的課題。

當然,你會覺得身為家長為孩子擔心,所以要督促他、鞭策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如我剛剛所提到的,不讀書是孩子要面對的課題,作為家長的只能從旁協助,讓孩子在面對自己的課題時抱持著積極面對、處理,而不是排斥、逃避。

任何人對於其他人介入自己的課題,都會覺得被侵犯,最終導致關係破滅。

圖片來源: pngtree

而這部分也就應證了「所有的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的論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決定論 vs 目的論

在書中讀到一個例子讓我難忘,甚至有強烈的熟悉感

年輕人的一位朋友,長年不願意踏出家門,踏出家門身體就會有各種反應排斥。

哲學家以這個例子解釋了「決定論」和「目的論」的觀點

先說說蘇格拉體提到的「決定論」

決定論: 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導致現在的我。

以那位朋友的例子來說,因為不想出門,所以身體就會有各種反應。

而不想出門的原因,是源自於他的原生家庭,因為父母長期爭吵,使他的內心有了陰影。

而目的論則是將重點放在現在發生這件事的目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而他不願意出門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一旦出門了,就不再像從前一樣得到關注,就會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了。

所以總歸來說,他不願意出門而導致的一系列身體反應,就是他想獲取關注的目的。

而阿德勒心理學更點出心理創傷其實是不存在的,心理創傷只是決定論下的產物

我們不應該由過去發生的經驗或是事件來定義自我,而是要由我們去賦予那些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圖片來源: pngtree

勇氣心理學

其次,阿德勒心理學不只是個體心理學,還是一門勇氣心理學。

就是變幸福的勇氣

要變幸福的第一步驟,就是要有捨棄現有的生活型態的決心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生活型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自己選擇,由此可見,生活心態是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但是大多數的人會傾向選擇維持「現在的自己」,因為選擇新的生活型態有太多不確定性和未知數,因此,即便「現在的自己」不這麼順心,但還是相對輕鬆、簡單的

也就是所謂的「舒適圈」(Comfort Zone)

捨棄現有的生活型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放下「如果有什麼條件,我也可以做到」的這種想法。

決定你的人生,是活在當下的自己,與過去和未來都無關。

攝影師:Nataliya Vaitkevich,連結:Pexels

為什麼要討厭自己?

上面提到「人際關係是所有煩惱的源頭」

這部分也包含了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

自卑感是自我主觀的意識,因為人際關係的作用下而感到自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好的自卑感其實對於生活來說有一定的正向影響

覺得自己沒有做好,下一次就會加倍努力。

追求卓越和自卑感都可以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

健全的自卑感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其他人競爭

追求卓越不是要比別人厲害,而是自己要向前邁進

但是不好的自卑感,就會衍生出自卑情結,而自卑情結就是一直拿自卑來否定自己

至於「人為什麼要討厭自己」?

其實跟目的論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擔心如果沒有這些缺點,事情還是沒辦法好轉,目的就是在於「不要受到傷害」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比方說: 「我甚麼都不會,這樣沒有好公司要我吧!」

目的在於: 不要因為沒公司要而感到受傷

做法: 持續保持自己什麼都不會的情況,這樣即便找不到好工作,也有理由可以歸咎

其實說穿了,星座也是這麼一回事。

優越情結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為沒有願意靠努力來補足,就會用「表現優越」讓自己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說到底,就是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

還有一種,就是炫耀自己的不幸

在現今社會,軟弱是個強大的武器。

拿自己不好的過往來和其他人炫耀,進而得到群體之中特別的關注,並且支配著對方。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下一篇會跟大家分享,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人生目標】以及【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繼續閱讀: 被討厭的勇氣 PartII 

哈囉讀者你好,

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