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能吃嗎?10大解密QA!
NLP的思維及技巧應用,運用了很多「催眠」在其中。
那因為電視啊、電影啊,一堆媒體的渲染的關係,大家對催眠是覺得又屌又害怕。
這裡幫你整理10大最容易對催眠產生的誤解~
1.催眠有睡著嗎?
沒有喔!催眠是全程清醒的,只是身體極度放鬆、放鬆到你很可能「自己完全不想動」的地步。
2.隨便一個人催眠我,我就會不能動了?
這也不對,因為要進入到「身體完全不想動」的境界,一定是你跟催眠師建立良好、而且強大的「循環關係」
這個循環關係是什麼?所有你認知中屬於「兩個人」的、「良好的」正向關係,你都可以當成是循環關係。
簡單說,你願意投注一部分心力在他身上、他也適時的回饋你想要的給你,這就是循環關係。
有著持續的循環關係,催眠師提出指令,而你「自然而然」的願意配合,直到給出「感覺身體不能動了」你還願意配合,這項指令才會生效。
只要半中間你感覺到一絲絲不舒服,那就會從催眠中抽離了。
3.催眠師所說的語句有特別的魔力,所以我才被催眠嗎?
這個問題算對一半。
這些語句是針對「被催眠」的對象才有效,所以你身邊朋友如果在體驗催眠、或是你看催眠表演的影片,你就算閉著眼睛跟著聽,大概也是沒什麼用的。
4.承上個問題、為什麼會只對「被催眠的對象有效呢?」
催眠語句會只對被催眠對象有效,是因為催眠師精確地觀察到被催眠者當下的狀態。
在了解對象的狀態,並且使用催眠語句,就能對個案產生催眠效果。
其他旁人的當下狀態,跟被催眠者不同,所以旁人聽了也大部分不會有效。
那假如是對眾人催眠呢?那催眠師就會運用大數法則,嘗試找出大部分的人,此時此刻正在經歷的過程來運用。
5.那催眠語句是什麼呢?
催眠語句相當簡單,只有一個大原則而已。
就是「呼應」加上「引導」。
「呼應」就是說出被催眠者的狀態,例如呼吸變慢、聽著我的聲音、感受坐在椅子上的感受。
「引導」則是說出你希望對象產生的改變,例如越來越放鬆、感覺自己身體往下掉、在眼前看到一個美麗的花園。
當呼應和引導拼湊得精準、密集時,個案對於聽到的內容到底是「自己原本就在發生的?」、還是「被引導的?」之間的界線就會越來越模糊。
催眠狀態就此而生。
6.被催眠到底是什麼感覺呢?
催眠是有程度之分,輕微一點的,例如你專心的看著「天之驕子」,跟著裡面劇情一起罵,這其實就算是催眠狀態了。
深沉一點的,例如早上上班,你整個行車過程、走路過程其實都在想別的事情,身體卻自動幫你打卡,這也是催眠狀態。
再更深一點,如果你曾經在半夢半醒間,感受過現實和夢境的交錯,那其實你也完全體驗過催眠狀態了。
7.所以有無法被催眠的人嗎?
這邊可以幫催眠下個前提。
以這個前提來看,沒有人不會被催眠的。
8.那催眠有什麼好處呢?
在催眠當下能體驗到潛意識、和意識狀態的邊界,在這個邊界你會敞開心胸的接受一切事物。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聽了一場很棒很棒的演講、在那個瞬間你覺得豁然開朗。
很多原生的限制想法、或是卡住的點,都能瞬間打通。
這也是許多個案會找我進行催眠的原因---
「探索自己更大的可能、調整過去的傷痛遺憾」
9.催眠課程跟NLP課程的差別在哪?
催眠課程主要換聚焦在「催眠行為」所該知道的知識,及規範。
而NLP課程則是揉合了四大心理學派「催眠、完形治療、家族治療、心智生態學」
所以兩種類型的課程像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但聚焦的重點不同。
10.催眠也能對自己做嗎?
也能,而且絕對不會發生催眠醒不過來的事情。
而且透過催眠自己,一些不為你意識所知道的想法,還能直接被你探詢。
例如我就曾經催眠過自己的大拇指,請她告訴我對於新工作的不安來源為何?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大拇指在跟我對話,而是潛意識透過大拇指的僵直,來映射出我內在的想法。
對於催眠,坊間的報章雜誌或傳播媒體,都將她掛上太多神秘色彩。
催眠的力量很巨大,但需要有相當的條件和前提才能夠觸發。
所以也不會發生你走在路上,被人碰一下就睡著的事。
如果你遇到了,那不是催眠師。那是迷魂大盜。
看看我的平日小品:
彭博的IG
或者是看看NLP專業執行師的國際文憑考核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