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二手書店意外買下的書,其實剛開始看書名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純粹是為了湊到四本而買的。但我認為這是個意外的收穫,因為他比預期的好看很多。
這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在台灣出生,後來被美國父母「領養」,算是作者這一生的回顧。一般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血緣關係,但對於部分家庭而言,可能整家人都並非由有血緣關係的人所組成的,作者梅齡就是如此。他的父母為美國人,而兩個弟弟也是從韓國分別領養過來的。但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才是和睦的家庭,因為梅齡的美國父母讓孩子們受更好的教育,也讓他們有個快樂健全的成長環境。
梅齡在出社會後,因緣際會下找到了台東的原生家庭。父母當初因為貧窮,加上父親對求子的渴望而決定將她送養。台灣早期重男輕女的觀念,造成了許多不幸與悲劇。對各孩子的差別待遇,或是過度溺愛兒子導致的各種家庭問題。最後甚至衍生在外偷生孩子的事情,對於兩人婚姻關係造成莫大的影響。生兒生女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健康成人。看完其實很慶幸一些傳統的觀念已逐漸被汰換了,例如:母親為滿足父親生兒子的慾望,前前後後生了六七個小孩。家庭裡的一切事務,有時候是由迷信所決定的。
有段我印象特別的深刻,就是有位姊妹也差點像梅齡一樣被送養,但因為祖母的一句話留了下來。但是在這個男女地位不均的家庭裡,被送養出去的孩子似乎反而更幸福。梅齡很慶幸找到原本的根,但她覺得被美國的父母扶養長大是件幸運的事。
很多領養家庭都會避諱談論這個話題,但我覺得這並不需要隱瞞。梅齡一家就是很顯而易見的,父母都是白種人,孩子都是黃種人,明顯膚色有所不同。所以他們的父母對於這件事並不避談,反而鼓勵他們去學習亞洲文化,但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告訴孩子們,即使他們來自不同地方也沒有血緣,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不會少的。他們讓孩子去尋根,也作為孩子們強而有力的後盾,讓孩子們健全地長大成人。
有些人有能力生小孩,卻沒有能力扶養他們長大。反之,有些人能扶養孩子,卻沒有辦法生育。台灣早期的農村社會生了很多小孩,卻沒有能力將他們扶養長大。在現代社會也有些少數的小爸爸小媽媽,年紀輕輕生下小孩,內心還不算成熟時就開始養育孩子。對孩子疏於照顧與管教,甚至是不關心。孩子無法在提供安全庇護與健全的環境下成長,致使孩子遇到危險。
看這本書時,情緒起伏滿大的。因為很多關於感情層面的描寫,牽動人心。包含人的出生、與家庭的連結、手足間的情感、父母與子女間的愛…。
人和人的緣分就是這麼奇妙,或許她跟你有血緣,但最終你們始終不能熟稔。有些人從中參與了你的人生,卻陪了你大半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