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論科技發展的利與弊,結合「未來媽媽」觀後感想
試管嬰兒,簡稱「IVF」(體外受精)。
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後,在胚胎實驗室培養,經體外受精的輔助生殖技術,
受精作用後,再將胚胎植入子宮,
如果順利的話,它將在子宮內著床並且慢慢成長。
試管嬰兒療程一般是不孕症治療常會使用的方式,
一般而言,試管嬰兒的整個進行過程,
就是太太必須在月經週期的前一週期的第21天,
開始接受促性腺刺激素分泌賀爾蒙類似劑,
藉以阻斷下視丘對腦下垂體的刺激作用,讓它沒有辦法自行分泌性腺刺激素,
治療時間約14~18天確定進入月經週期之後,再利用排卵藥物,
刺激太太的卵巢產生較多的卵泡,同時必須藉助超音波偵測儀,
定期的監測卵泡發育的情形,並抽血檢驗追蹤血液中動情激素的數值變化,
以決定何時取卵是最佳的時機。
當卵泡成熟時,施打破卵針後經陰道超音波導引來卵,先生於當天同時取精,取出之卵子
視成熟度於取卵後數小時受精,若是嚴重男性不孕患者,應執行卵細胞質內單精蟲注射以提高受精率,隨後置入培養箱培養,隔天觀察受精狀況。將受精卵繼續培養,再將胚胎植回子宮腔內,植入後14天,可由驗尿或抽血得知有無懷孕。若有多餘之胚胎可冷凍保存,供日後解凍植入。
主要想做這個主題的原因是看了「未來媽媽」這部台灣的電視劇,
身為一個女性,無法只用科學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經由這部劇中瞭解了很多真實社會的女性們,正在默默的承受著這些,
資料顯示若夫妻有規律未避孕的性行為,在一年內無法懷孕,稱為不孕。
但35歲以上的婦女,因卵子品質急劇下降,應積極受孕,
半年內無法懷孕,即可定義為不孕,
身為一個女性,必須被定義為不孕,就好像做為人的本身被否定了,
也許不是一輩子都不能有小孩,卻必須背負這個名稱。
而通常在試管之前,通常會先門診診療、嘗試人工受精,
這一系列輕描淡寫的療程,卻是婦女們必須受的罪,
試管雖然真的是很棒的方式,因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才能有更多人能產下寶寶,但試管嬰兒不僅在價錢上非常的高,加上也不是只嘗試一次就能成功,
有時甚至無法取卵成功,不論是心力的折磨,和金錢現實的壓力都非常大!
我認為要去定義試管是好還是壞,非常困難,很多的痛苦及眼淚在這個技術背後,是有實際溫度的人類們,但就技術本身研發來說,絕對是人類的一大福音,身為人類、身為女性,多了一個選擇的權利,多了一個嘗試的機會!
我想這是科技發展非常糾結之處,究竟怎麼樣才是給社會的福音,
如何又是違背自然造成更多痛苦,這把尺相當難拿,
卻是我認為科技發展必須首先考量的一點!
畢竟人類創造科技是建立於人性之上。
這部劇也非常深入人性,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