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脫序的孩子,該怎麼做?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帶你一探究竟

1 / 1

阿德勒心理學,到底是一門什麼樣的心理學? 

還是只是某一種陰謀論而已?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來跟你娓娓道來,甚至針對教育工作者、父母、職場領導者手把手教你,要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阿德勒心理學

如果還沒看過《被討厭的勇氣I》的朋友,建議可以先看過之前我整理過的筆記

連結:傳送門

準備好繼續更深入的了解阿德勒心理學嗎?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第二部的重點,主要著重在身為「教育工作者」或是「父母」應該要怎麼要以自己的身分去面對學生、孩子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攝影師:Max Fischer,連結:Pexels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賞罰」

首先,我們要先回想為何阿德勒心理學針對賞罰的觀點

之前在第一本裡面有提到,阿德勒心理學對於賞罰的結果,會造成人對於被獎勵的事情加強去做,會受懲罰的事情減少去做,但是沒有得到獎勵或是懲罰的事情,就不會特別去做。

也就是說,會容易造成人去做別人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

而獎勵和懲罰的標準,就是別人的想法;也就是說,有了賞罰,人們會繼續過著滿足他人的方式生活。

再來,身為一位「教育者」,要做的不是賞罰,而是教導。

孩子之所以會犯錯,是因為他不明白,所以身為教育者去懲罰孩子「不知道」的事情,是不是有點太不通情理呢? 

再者,有些教育者會用「嚴厲懲罰」或「責罵」來對待孩子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試圖讓孩子們聽從自己的話,讓他們在課堂中「乖一點」或是「聽話一點」

但是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教室其實是一個小型的「民主國家」

而學生才是教室的主權者,讓學生制定規範才能讓學生更積極地遵守「大家制定出來的規範」

攝影師:RODNAE Productions,連結:Pexels

脫序五階段

也許你會想說,學生中難免會出現不合群、特殊的存在,這時候不用嚴懲要怎麼要治他們呢?

阿德勒心理學列出了【脫序五階段】

而這五階段的嚴重性是漸進式的。

  1. 尋求稱讚
  2. 引起注意⭐⭐
  3. 權力鬥爭⭐⭐⭐
  4. 復仇⭐⭐⭐⭐
  5. 證明自己無能⭐⭐⭐⭐⭐

1. 尋求稱讚 ⭐

攝影師:Dayvison de Oliveira Silva,連結:Pexels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尋求稱讚,怎麼會就變成了「脫序」的行為呢?

請你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孩子一直尋求他人的稱讚,他會做出什麼事情?

只做出會被稱讚的事情?

變得很愛求表現?

以上皆是。

所以,尋求稱讚的孩子,會努力扮演一個「乖孩子」,或是在職場中努力扮演一個「工作努力」的職員

而目的只為了「獲得稱讚」

他們所做出的事情,不一定是「好的事情」,而是會被「稱讚的事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其目的在於『在共同體中獲得具有特權的地位』

而這樣的後果將會導致他只做被稱讚,或是會獲得稱讚的事其餘的事情,一概置之不理。

要特別注意的是: 作弊虛假欺騙也是這個階段的特徵

身為主管、教育工作者甚至是父母,要看到的不是他的行為,而是他做這些事情背後的「目的」

並且教導他們,即便自己不特別,也同樣有價值,藉由向他們展現「尊重」的方式去教導,並對於他們在意的事情給予同理心

對於這樣的下屬、孩子,要多多注意平日細微的言行舉止。

2. 引起注意 ⭐⭐

攝影師:Pressmaster,連結:Pexels

如果得不到稱讚,就會進到第二階段:「引起注意」

可以不獲得稱讚,但一定要被注意到。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個階段的孩子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

積極的孩子,會以「調皮搗蛋」的方式引起注意

消極的孩子,則會以「無能」的形象引起關注。

其目的在於「得到享有特權的地位」

所以身為教育者、父母所要做的,是教導他們自己沒有必要變得特別,也是利用「尊重」和「同理心」的方式。

3. 權力鬥爭⭐⭐⭐

攝影師:Pixabay,連結:Pexels

在上一本書中,阿德勒心理學也有提到「權力鬥爭」的部分,當對方挑起衝突時,被挑起者要做的,就是退出權力鬥爭

而脫序行為在第二階段如果沒有被滿足或是被解決,則會進到第三階段: 權力鬥爭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採不順從他人、不斷挑釁、挑起戰爭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也就是進行反抗,而且是為了反抗而反抗

消極的孩子,會用「不聽話」的方式來挑起權力鬥爭

其目的在於: 藉由戰鬥中的勝利來誇耀自己的力量,成為一個英雄般的存在,試圖在群體中享有特權地位。

而當教育者遇到這樣狀態的孩子,當你意識到一場權力鬥爭被挑起時,第一時間要立刻從對方的戰場上退出。

4. 復仇⭐⭐⭐⭐

攝影師:Mikhail Nilov,連結:Pexels

在挑起權力鬥爭,對方卻紋風不動,無法取得勝利、他人完全不理會的情況

就會策畫「復仇計畫」

他們會做出「針對哪些不認同這個無可取代的『我』,不愛我的人,進行愛的復仇」的計畫

這個階段,孩子會做出尋求憎惡、別人討厭的事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比方說: 跟蹤、對對方惡作劇等等

目的在於,在憎惡的情緒中,獲得對方的關注

甚至會藉由傷害自己、毀損自己的價值來控訴「我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都是你害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些也會做出自殘、繭居等行為。

當孩子走到這一個階段,就必須要請毫無利害關係的第三者介入。

5. 證明自己無能⭐⭐⭐⭐⭐

攝影師:Monstera,連結:Pexels

到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是非常嚴重的狀況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對自己有著「不要再對我有任何期待」的想法

也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出現,才會與「證明自己無能」有所連結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階段的孩子是因為對於人生感到絕望,打從心底討厭自己,設定自己什麼都解決不了,也是為了不再經歷這樣的絕望而逃離所有的課題。

目的在於用盡一切方式和手段證明自己無能,只為了不讓自己再受到傷害

這一階段的人,會變得一味地厭世、拒絕課題,也拒絕來自身邊人的期待

阿德勒心理學將脫序行為分成五個階段,教育者的責任是避免孩子或是受輔導人繼續向更深的階段踏入。

哈囉讀者你好,

下一篇會和大家分享阿德勒心理學中對於【生氣】和【責罵】的解讀和概念。

也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