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分享《我家在海邊》

1 / 1

也算是半個花蓮人的我,小時候常常跟母親回娘家。這次在鄉城住了一年左右,打開窗戶就是山與海。花蓮的幅員大,有時候要買東西就騎蠻久的腳踏車,但是空氣沁入心脾、山嵐暮靄,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愛或是適應的生活,我是說久居的狀況下。

鄉城最多的就是漁業、農業、原物料產業、工藝等等,還有不同民族在這裡居住。除了當地的人、原住民、客家人,也還有一些新住民。

這裡是要講一個職業世襲的故事。曾經聽長輩們說過,那個年代的他們,除了努力讀書去城市工作,很難改變職業世襲的事情。但近期也有遇到一些青年返鄉,想要傳承傳統文化,像是玉石工藝。

這個繪本講的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採礦業。

孩子溫煦恬靜的看著大海,但心裡還是有深深的擔憂。畫面呈現強烈的對比:孩子的悠閒和父親的辛勞。所謂甜蜜的負擔、父子深深的羈畔,爸爸回家後,和孩子緊緊相擁,孩子的心也放下來了。

有一次在美崙地區歇息,凌晨四點看到漁家燈火一盞一盞點亮,船隻一艘一艘出去。因為有熬夜的習慣,大致上那個時候從陽台看出去,是可以明顯看到漁家的活動。當天仍然是下著雨,太平洋常常都是雨天,但船隻出去了。

就如同小時候一句童謠:「爸爸捕魚去,怎麼還不回家?」,反映了傳統產業的艱辛與不易,還有孩子的擔憂。

這張圖顯示了礦工家庭世襲的狀況,主角的爺爺也是礦工,就這樣一代傳一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畫面又回到了爸爸在深深的海底挖礦,像是有節奏式的切換,兒子、父親,海面上、海面下,悠閒、辛勞。

最後的封底放了平靜的海面和小鎮,讓我們深思。

這次返鄉,去了一些地方,像是部落、手工藝店、玉石店、布庄、雜糧行等等。之前在TED演講看到一個有趣的專題,告訴我們用「共同合作」取代「幫助」。相信這幾年關於偏鄉資源和偏鄉教師的文章已經很多,只是想純粹敘述一下個人的觀點。鄉鎮有屬於鄉鎮的生活圈和風土民情,他們歷代都是這樣生活。雖然生活辛苦,但也已經習慣,當然也有一些人去別的縣市工作。

反而正因為鄉鎮有這樣豐富的原物料、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不同的文化、風土民情,才有可以共同合作的機會,去碰撞一些新的火花、去產出一些不同的東西,所以感謝當地人給大家參與的機會,也願意提供他們的知識與我們分享。

在小鎮生活,雖然比較辛苦,但這一年我過得蠻平靜的。也許自然環境的環抱、山、海、風、雨水的滋養,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生活面貌。當地人說,有些年輕人來這裡,待不到半年,或是一年多就走了。我想,也許是對這片土地沒有感情,或者是工作緊張來放鬆一下。

當地有推行族語小學和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工作,我有去參加工作坊,關於族語會失傳、傳統技術會凋零,也有原住民表示,不講族語,就無法連結到自己以及母族文化。像是木雕、建築、編織等等,或者說是一個「大家族」的概念。也聽他們談到客家文化的保存,像是客家語的衰微等等。

有人選擇在當地傳承,也有人選擇去城市學習,只要這是屬於自己生命的道路,都是最好的祝福。

世界唯一全「美」語共學園扎根花蓮 以莉高露也把孩子送去讀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4552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大學指考放榜 花中率取率百分百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52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