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事情輕重緩急的認定不同,孩子亦然

1 / 1

許多家長的焦慮來自於孩子的慢吞吞。套句老話:急驚風遇上慢郎中,實在是一件很讓爸媽頭痛的事情!

除了慢以外,還有件更頭痛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哪件事情該先做。這是孩子常常到了很晚的時間還在趕作業或是眼見著暑假將要結束,而暑假作業一項也沒做。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讓孩子學習到時間管理?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要先做?學到如何讓自己可以速度快一點?相信這是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的教養議題。

輕重緩急是可以透過討論達成共識的

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我想,這句話對大人或是孩子來說都是認同的。但,為何時序問題還是親子間的爭執呢?

會爭執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功課,而孩子認為的最重要卻不一定是這個。孩子認為最重要的可能是跟同學約好打球,或者是一個電視節目,甚至於是一本繪本或是漫畫。

所以,這個問題純粹是每個人心目中的輕重緩急的排序不同,因此進行的步調就會不一樣。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將重要的事情先做完,那麼,我們就得先了解他心中的排序是如何的。也要將大人自己心中的排序說出來跟孩子討論。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舉例:寫功課、吃飯、打球、看電視,這幾件事情大人的排序應該會是這樣的:寫功課→打球(最好不要去)→吃飯→看電視(最好不要看)。而孩子的排序可能會是打球(一定要去)→看電視(非看不可)→吃飯(快快吃完)→寫功課(最好不要寫)。

若是我現在說,請接受孩子的排序,我猜一定會有很多爸媽是不同意的,但是,若要依照大人的排序,就會是不斷地催促和不斷的勸阻,吃飯要細嚼慢嚥、寫功課要寫得又快又好、等假日再去打球、電視不看不會怎樣。

這樣的勸阻和催促就成了親子間的噩夢,而且還是不斷重複上演的戲碼。這實在讓人感到非常困擾。

看似無解的議題,其實是可以透過討論來達成共識的。大人要先接納孩子的排序,然後,拋些問題給他。例如:時間。

可以問問孩子,這些要做的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會是多少?請孩子先計算出來。然後再跟孩子討論,如果照著他的時間表,可以順利完成所有的事情嗎?

再來就可以分享我們在安排時間的想法,跟孩子說說自己這樣排的原因。對談中可以鼓勵孩子多提問,像是功課寫完電視節目也結束了,同學已經在等打球不能不去等等,我們一定要正視這樣的提問,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我們都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直接就要孩子照我們的排序進行,那就是強迫孩子的高壓法。

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想做的和該做的,這是一種能力

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多,我們有什麼辦法把難做的和開心做的都做完、做好?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在今天完成的?哪些事情又是可以另外找時間做的?當我們開始跟孩子討論時間的運用,那就是孩子進入學習時間管理的過程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常感嘆時間不夠,好多好多想做的事都沒有去做,只是將自己的責任完成就已經耗盡了所有的時間與精力。

這是因為在過去我們沒有被賦予管理時間的權利,每天只是被課表追著跑,從來沒有機會靜下來想想哪些是想做的,哪些又是該做的,當時間不夠的時候,我們只能放棄想做的,而去完成那些該做的。

與孩子談談,想做和該做都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建立孩子時間感,也會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待孩子的時間感建立之後,就算他所有事情的排序與我們不同,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