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訴媽媽」到底是教小孩說謊還是服從?請用「問媽媽」或「媽媽怎麼說」來替代吧!

1 / 1

媽媽當場聽不到,事後聽到卻很可能瞬間暴怒、理智線斷裂的一句話!到底是哪句話這麼有殺傷力?

                                                            「不要告訴爸爸媽媽」

「不要告訴爸爸媽媽」,到底教給小孩的是「說謊」、「順從」還是「服從」?與長輩有關的育兒教養問題中,最常見的情境題:阿嬤拿糖果給孫子吃,並要孫子「不要告訴媽媽」。殊不知,這不只會讓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貪小便宜的個性。甚者,影響孩子獨立判斷與思考的能力,以及因應與對抗未來誘惑的能力。因此,請用「問小孩可不可以」、「問媽媽」或「媽媽怎麼教/說」來替代「不要告訴媽媽」吧!

Nothing good is born from lies. And greatness is not what you think. 

原文網址:「不要告訴媽媽」到底是教小孩說謊還是服從?請用「問媽媽」或「媽媽怎麼說」來替代吧!

最常見的情境題:

阿嬤:不要跟媽媽說,阿嬤今天有拿糖果給你吃。

小孩:……(阿嬤想/要/會聽到什麼答案)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媽媽:你今天做了什麼事呢?

小孩:……(媽媽會聽到什麼)

註:以上只是示意最常見的情境。阿嬤亦可換成其他長輩或親友;吃糖果也可替換成吃零食、給錢或其他事。以下均以「不要告訴媽媽」方便書寫,媽媽亦可替換為爸爸或主要照顧者。

大綱:

🌺父母設限,「不可以的事就是不可以」,並告知「理由」

  • 🌸嬰幼兒時期,父母設限
  • 🌸語言複句期,說明「為什麼」
  • 🌹媽咪咪的做法

🌺以身作則是做良好示範,阿公阿嬤可以……

  • 🌸「不要告訴媽媽」的壞處
  • 🌸阿公阿嬤可以這麼做……

🌺阿公阿嬤教「不要告訴媽媽」,但更可怕的是……

🌺父母設限,「不可以的事就是不可以」,並告知「理由」

原則:不可以的事,就是不可以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父母設定限制或規矩,並隨著年齡增長,說明為什麼,亦可溝通、討論與說服,練習彈性思考

  • 🌸嬰幼兒時期,父母設限

根據嬰幼兒發展的語言與社會情緒發展,在一歲左右就能遵從簡單指令,也會對父母設限有反應(🔎請參考:0~12歲各年齡層正常發展的議題與相關的親職任務),亦能區辨「喜怒哀樂」等基本情緒。嬰幼兒時期首重安全,教區辨(distinguish)可以和不可以,也能保護嬰幼兒的安全。媽咪咪在教胖靈精哪些可以吃(固齒器和奶嘴)和哪些不可以吃(如玩具)時(🔎請參考:戒吃手手懶人包:用奶嘴、固齒器和副食品替代手,仍可滿足口腔刺激,溫和漸進地戒掉吃手手),就會利用嚴厲的語氣說「不可以」,甚至有立即危險,會拉住胖小手並制止;也會利用搖頭、皺眉說「不可以」,或是點頭、微笑說「可以」,胖靈精很快就能學到。

像家中「大長輩」只會聽和說台語,講話老是一副別人都欠她錢的樣子。胖靈精在一歲多、正在學習說話時,只要出門一回到家,「大長輩」只要沒好氣地一問「你回來了?」或「你都沒叫(長輩稱謂)」,胖靈精不是立刻抱住爸比比或媽咪咪的大腿,就是趕緊躲到爸比比書桌底下,嘟著嘴、一幅非常無辜又快哭的樣子。但真的很無辜!講話有需要這麼兇嗎?不過,「大長輩」仍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就是一定要看到胖靈精。胖靈精以為躲起來,「大長輩」看不到他,就不會再找他。但………躲不掉😵。因為「兇」時常伴隨著「大長輩」(根本就是「共同體」),所以胖靈精無法區辨,對他來說「大長輩」=「兇」,也真是難為胖靈精了……

  • 🌸語言複句期,說明「為什麼」

隨著孩子語言發展到了複句期(約2歲半~3歲),對世界充滿好奇,也會想了解「因果關係」(🔎請參考:語言發展懶人包:新手爸媽必知0~6歲的語言發展知識,了解不同年齡的語言發展階段,幫助或訓練孩子說話)。因此,在此時的設限,可以說明簡短理由。例如,媽咪咪從小教胖靈精不可以進去阿公阿嬤房間,因為要保護/尊重別人的隱私。另一個原因是:胖靈精只要一進去阿公阿嬤房間,媽咪咪只能在門外「叩叩蛋」(=台語等很久,不知道要做什麼)。胖靈精懂隱私是什麼嗎?應該不太懂,但胖靈精會記著整句話「不可以進阿公阿嬤房間,因為要尊重隱私」(逐字記憶,verbatim),因為還沒有內化(internalize )成自己的標準。

到了4、5歲,語彙增多,文法亦與大人相近。此時就可以多補充「為什麼」,甚至可以「討論」。承上隱私的例子:

胖靈精:什麼是隱私?

媽咪咪:如果你去找阿公阿嬤,直接打開門,萬一阿公正在換衣服,你一開門,阿公就會大叫「啊~~」,阿公就被你看光光了。所以要先敲門,然後在門外等就好 ,這樣就能保護阿公的隱私。阿公如果正在穿褲子,只穿了一隻褲管,是不是也要穿好褲子,才能來開門?

胖靈精:對啊,不然沒穿好褲子,也不能走路。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媽咪咪:所以記住要先敲門,然後在門外等人家來開門就好。

如果問胖靈精「什麼是隱私」?他會回答「因為如果你直接開門,阿公正在換衣服,就會被看光光,所以要保護隱私」。亦即,胖靈精已經用主旨記憶(gist,用語義來記憶),也是內化的開始!

初期比較會直接回答為什麼,後期像現在就要記得先反問他為什麼(儘量做,因為有時候事一多、一趕時間或直覺反應,就直接回答了)。先聽聽孩子怎麼說、怎麼想,再把他所說所想的,正確地聯結到事情上。媽咪咪目前還沒想到什麼例子,就先舉個好笑的例子,之後想到例子再補充。

胖靈精聽到媽咪咪播放的音樂中有人在講話,問:為什麼歌裡面有人在講話?是rap嗎?(爸比比喜歡周杰倫的音樂,所以媽咪咪有介紹過rap就是唸歌唸很快😅、饒舌)

媽咪咪:不是,那是電影原聲帶,所以歌曲中講話的部份是台語。

胖靈精:什麼是台詞?

媽咪咪:那你覺得什麼是台詞呢?

胖靈精:是很台的詞嗎?(臉上表情寫著「我是對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媽咪咪先笑翻,再解釋什麼是台詞!

  • 🌹媽咪咪的做法

每個父母都會有自己的標準與規矩。媽咪咪自己的原則是:

1. 危害安全、身體健康,或影響品格、品德的事,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例如抽菸、說謊、偷東西、傷害他人。例如,胖靈精長大一點,有跟他親子共讀,討論為什麼不可以說謊、說謊的後果、說謊對一個人的影響等,這些日後都需要不斷提醒與討論,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畢竟「說謊」一事也很複雜,像「善意的謊言」也會是未來需要親子共同探討的議題。

2. 有些事小時候不可以,長大後可以自己決定。例如喝酒(小酌可以,濫飲不行)、喝咖啡、吃巧克力等。胖靈精問媽咪咪為什麼不可以,媽咪咪就照實回答「因為咖啡有咖啡因,對小孩不好,所以等長大再說。大人喝咖啡,小孩可以喝牛奶哦!」。

💡媽咪咪自己的心得:教小孩可以、不可以,把原因和不可以說在前面,用「可以」結尾。因為講到最後聽到都不可以,小孩心情不好,前面的為什麼也忘了,所以收尾收在可以做什麼,一來小孩知道他可以做什麼(有能感, competence ),二來不是什麼都不可以(被剝奪)。

3. 有些事不是不可以,而是頻率與選擇性的問題。例如吃糖果、零食。媽咪咪自己也會吃零食,有時候真的很嘴饞,所以全面禁止其實也沒什麼意義。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小孩學習拿捏分寸和選擇健康的。因為家中有拜拜,會有糖果或零食,胖靈精也會想吃,「飯後才可以吃,最多1、2顆(一天)」、「儘量不要選有色素的糖果,選原味的」。

舉例來說:左邊是台南阿嬤買的,少吃;右邊是台南阿公買的,可以飯後吃或是外出填肚子時候吃。

4. 不確定或不知道的,可以來「問媽媽」或找媽媽討論。例如胖靈精想吃之前沒吃過的,他就會拿著來問媽媽這是什麼?可不可以吃?有時候胖靈精也會很堅持,那麼媽咪咪就會說「那你要說服我」,胖靈精問「什麼是說服?」,媽咪咪回答「你要提出夠多的理由,讓媽咪咪覺得你說的是對的」。總之,要溝通和討論。不要以為跟小孩爭論這個很簡單,小孩的邏輯還不夠嚴謹,有時是用跳躍式的。所以胖靈精堅持,但媽咪咪還要從他的話中找出漏洞,還要說到他聽懂、接受,真的不容易~媽咪咪又是很想當天蠍的天秤媽媽,什麼事都「來~我們坐下來談」🤣(請搜尋「12星座媽媽」),感覺很自討苦吃😅😅。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即使是父母,設限也不盡然正確、考慮也不見得周全,而且凡事都跟化學一樣,總是有「特例」。媽咪咪可以接受胖靈精提問、討論、溝通與說服,對媽咪咪來說也是在學習彈性(flexibility),因此現在會強調重點「只要你不懂或不知道,都可以來找媽媽討論」!

🌺以身作則是做良好示範,阿公阿嬤可以……

實例:媽咪咪在唸心研所時,有次被朋友問到,他是媽咪咪的爸爸的朋友,也是阿嬤級了。

阿嬤:因為妳唸心理系的,想請教妳。我現在幫自己的小孩帶孫子,可是他吃飯都跑來跑去,我都不知道怎麼樣帶他比較好。

媽咪咪:哦!那請問您帶自己的小孩時,會讓您的小孩吃飯跑來跑去嗎?

阿嬤:當然不行!

媽咪咪:所以您的小孩吃飯不能跑來跑去,為什麼孫子就可以呢??為什麼會雙重標準?(⬅️現在回想,當場反應得太直接了😛)

阿嬤想了想,就說:我懂了!

幸好這位阿嬤也是明理人,一點就通。只是這招不是人人有效,像家中的長輩們就宣告無效。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不要告訴媽媽」的壞處

小時候,父母總教小孩要「誠實」。但當父母成了阿公阿嬤,卻教孫子「不要告訴媽媽」。為什麼對自己子女的要求,卻在孫子上可以「雙重標準」?到底「不要告訴媽媽」,教的是「說謊」、「順從」還是「服從」?

阿公阿嬤疼孫,給零食糖果,卻要孫子「不要告訴媽媽」,這其實是有風險的:

1. 動搖父母的設限與規矩:父母已經設定好的規矩或限制,阿公阿嬤帶頭違反,可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進而認為父母的設限是多餘的、無所謂或沒必要遵守。

2. 壓抑正在內化的理由,面對權威只能「順從或服從」:當孩子已經正在學習內化(internalize)父母所提供的理由(如上所述,要告知為什麼),然而阿公阿嬤也是長輩,對孩子而言只是同一個問題:「要聽爸媽的話」、「要聽阿公阿嬤的話」。因此,當阿公阿嬤給糖並叫小孩「不要告訴媽媽」,小孩似乎只能選擇聽話,到底是因受到施壓的順從(compliance)或是被迫服從(obedience )(社會心理學)?

實例:因某些因素,媽咪咪被「長輩」要求說「跟大長輩說,某位親友是從美國回來的」。媽咪咪自己已經是大人了,會有自己的判斷:「你要說謊,是你的事,但不能因為你是長輩就要我配合。再者,這位親友的事發生在我嫁進來之前,所以不想牽涉其中;且與「大長輩」以及這位親友都不熟,也不會主動講他們的事。我可以選擇不戮破、默不吭聲🤐,但請不要要求我跟著說謊」。後來親友帶小孩來,「大長輩」說他們都講英語,呃…………媽咪咪明明聽到的都是國語,我耳朵???🙄然後媽咪咪就被「大長輩」訓說「他們都從美國回來,都講英文,所以跟他們講什麼(台語),他們都聽不懂」……只能被挨罵,摸摸鼻子閃人~

因為媽咪咪是大人了,能自行判斷,但小孩呢?就是因為是小孩,更要從小教導、引導與練習,讓他形成自己的判斷系統啊!

3. 學會掩蓋錯誤行為、隱瞞大人:阿公阿嬤給糖,並意圖掩蓋自己的行為,甚至要小孩當「共犯」,編故事來隱瞞大人。事實上,小孩卻連「共犯」都稱不上,因為他是硬生生被拉下來、沒得選擇,小孩何其無辜?!

4. 無法獨立判斷、思考行為的後果:阿公阿嬤並不是讓孩子選擇,而是要孩子直接接受,未能給孩子時間與空間思考。小時候是糖果,長大呢?有沒有可能是摻迷藥的飲料或毒品呢?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5. 養成貪心的個性,無法抵抗誘惑並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小時候不斷重覆的行為,養成了習慣,長大後會怎麼樣?小時候給糖,長大是要給財產嗎???對於他人只要一說「不要告訴媽媽」就全盤接受?這樣真的比較好嗎?

  • 🌸阿公阿嬤可以這麼做……

事實上,阿公阿嬤卻能有另一種更好的做法!

實例:有次爸比比和媽咪咪均有事,媽咪咪南下將胖靈精託付給台南阿公照顧兩天。媽咪咪也是千叮萬囑:要聽阿公的話,有什麼事可以問阿公,餅乾和糖果不可以吃太多,只能飯後吃………。當媽媽的就是這樣,把該講的都交代一遍,但仍覺得不放心。第二天媽咪咪去接胖靈精,媽咪咪問胖靈精有沒有乖呢?胖靈精說自己有乖,台南阿公也說他很乖。

媽咪咪:那你有吃餅乾糖果嗎?

胖靈精:沒有。

台南阿公:有拿給他,問他「可不可以吃?」,他說「這種不行」,所以他就沒有吃了。

媽咪咪聽了很欣慰,因為胖靈精除了知道不可以,也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並且還教台南阿公哪些是小孩子可以、哪些不可以。從此例中來看,其實台南阿公的做法是詢問他,提供選擇,而不是強迫,其實會帶來以下好處:

1. 協助鞏固父母的設限與規矩,尊重父母。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2. 讓孩子練習內化的理由,並去練習與執行自己形成的標準與原則。

3. 允許孩子做選擇,並尊重他的選擇。

4. 給予時間與空間做出思考與判斷。

5. 強化良好的價值觀或美德。

這麼做,不是兩全其美嗎?生小孩不容易,教養小孩更不容易!長輩們可以發揮其不容輕忽的正向影響力做良好示範,因此讓阻力昇華為助力吧!請用「問小孩可不可以」、「問媽媽」或「媽媽怎麼教/說」來替代「不要告訴媽媽」吧!

🌺阿公阿嬤教「不要告訴媽媽」,但更可怕的是……

媽咪咪喜歡想事情,無法默許或漠視這個狀況,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這篇文章不是用來指責誰,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忽視這句話的影響力有多深遠。再重新檢視前面的例子:

觸發者(trigger):不要跟媽媽說,(觸發者/我們)今天有(做某事)。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小孩:……(觸發者想/要/會聽到什麼答案)

————————————————————————

媽媽:你今天做了什麼事呢?

小孩:……(媽媽會聽到什麼)

在這個狀況中,有兩個變項:觸發者是誰?做什麼事?

人在成長過程中,也可能遇到類似情境,觸發者可能是親戚、長輩、好朋友、閨蜜或麻吉、同學、同事、主管等等。觸發者是未知數、不定數,沒人知道會在何時何地,由什麼人做了什麼事。但是若把觸發者冠上一個即使聽起來很籠統的名稱-「壞人」,把某事標示為很糟糕的後果(例如會讓小孩受到傷害的事)………光想到這裡,媽咪咪已經開始毛骨悚然了,一件件社會案件掠過腦海……

擔心,是預期事情會變糟時的心情;預防,則是在事情變糟前採取積極作為。

媽咪咪也身為人母了,如果把前例放在已經出社會的孩子身上,應該不會太擔心;大學生,可能不擔心;青少年時期,……多多少少會擔心;兒童時期,一定擔心;更小,絕對很擔心!所以,媽咪咪寧願選擇及早預防,也不想要等未來才後悔莫及。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只是阿公阿嬤給零食,需要扯到這麼遠嗎?會不會太杞人憂天?如果這個「不要告訴媽媽」的行為模式,從小到大一直複製貼上、複製貼上,結果會怎麼樣呢?就跟恐嚇小孩「你不乖,警察會把你抓走」類似,看看以下的社會新聞吧!

👉新聞(取自網路搜尋):別再拿警察嚇小孩!走失娃見警想逃 幸靠這招安撫

台南阿公阿嬤也曾這樣對胖靈精說,媽咪咪現場聽到,立刻告訴台南阿公阿嬤不可以這樣教小孩,正好當時也有社會案件可以用來點明不良後果。台南阿公阿嬤秒懂,立刻改口「聽媽媽的」。媽咪咪發自內心感謝台南阿公阿嬤的開明與變通!

🌹媽咪咪衷心的建議:最好能在生小孩前(不論是結婚後或懷孕期間),就能好好溝通此事,不要抱持僥倖心態「到時候再說」。因為有些長輩一點就通,有些長輩一點都「不」通。等事發再來爭吵,一來長輩沒面子,二來長輩沒台階下,爭吵只會更累,但最苦的還是小孩。

最後,引用電影-神力女超人1984中的經典金句:好事是不會伴隨著謊言。偉大不是你想的那樣!

Nothing good is born from lies. And greatness is not what you think.

也是這句話鼓勵媽咪咪寫出這篇文章,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