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了我那還是個大孩子的老公。說實在,我老公對我真的是挺好的,但他卻常常忘記自己是個爸爸。
擁有很多粉絲的黃瑽寧小兒科醫師曾經在他的書中提到,在小孩出生後,爸爸聽到孩子的哭聲,只有“聽覺區”有反應,但大腦運作依然如常,大概等孩子三個月之後才會才會慢慢跟上育兒的步驟。就因為大腦運作的部位完全不同,因此對待孩子的方式,會跟媽媽有很大差異。
我老公一直到第二胎的時候,才擁有聽到嬰兒哭聲就馬上起來的能力,也是到了第二胎才練就了可以幫忙整理全家外出行李的能力。可能是因為,我一直到第二胎真的沒辦法自己照顧孩子,必須“請他幫忙”,才讓他開始慢慢訓練成為一個爸爸。
雖然,社會上對父親的缺席,能有更大的包容,甚至提供了很多藉口,但有時候爸爸的缺席,可能是因為媽媽的全能和不敢放手。就像我,到第二胎才不得已放手讓我老公偶爾獨自照顧孩子,雖然有時候還是無法搞懂他育兒的邏輯,但我發現,必須要給爸爸們機會,才能讓他們產生同理心。
記得有一次我臨時有個課,因此只能讓老公自己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後來,我收到老公的簡訊說,“天啊,完全沒有一點時間做自己的事情,連刷一下手機都沒辦法!”我馬上笑了。回到家後,發現公婆還跑來支援。
這些育兒的片段和事件,成了我們夫妻之間常常拿來述說的回憶,而且,我發現我們在生活上,也更有默契,也能夠互相體諒。
我真的覺得很慶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