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用哭鬧來表達,怎麼辦?》

1 / 1

是啊!為何要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呢?哭,很累,也會讓爸爸媽媽不開心,那為何要用呢?直接地說:就很有效啊!因為從出生開始,孩子就是用哭來表達,而爸媽們總是在聽到哭聲之後,就會立即趕到孩子身邊,處理他需要的大小事。也就因為這樣的經驗,讓孩子知道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讓爸媽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的,而爸媽也會立即的回應哭聲,想盡辦法了解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停止哭聲。

先來說說什麼叫做有效?舉個例子; 朋友送我一隻小狗,為了要維持家中環境整潔,一抱來就開始了訓練大小便計畫,只要牠自動上便盆大小便就會有餅乾吃。(順道一提;訓練書上說訓練大小便時,千萬不能用打罵的,小狗會因為害怕就把大便給吃了湮滅證據,所以只能實施獎勵制度)於是,只要小狗上便盆就有獎勵,過了一陣之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我家原來養的貓,也開始去便盆晃了,貓是用貓砂的,牠根本就不知道上便盆的意義,牠只看到了小狗上去之後就有餅干可吃,那牠想吃餅乾時,也就上便盆去晃一下。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溝通是否有效是來自於回應是否滿意,如果這個回應滿意,那個這個溝通就是有效。對毛小孩是這樣,對於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

哭,是孩子出生後跟這個世界的溝通方式,在還不會開口說話的時期,哭也是孩子唯一會的溝通方法,這個”有效”是絕對有意義的。

但,孩子若是長大到了會說話的年紀,仍然使用這方法,那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孩子尚未理解說話的功能,或者是不善於用語言做溝通。或是…….用說的沒有用,還是哭鬧比較有效!

若是我們想要讓孩子善用語言,擺脫嬰兒時期的溝通模式,那我們就得要先剪斷”有效”這個經驗連結,創造新的有效經驗。

新的經驗要怎麼創造呢?先分享一個失敗的例子;有一次,我參加了朋友的家庭旅遊,朋友三代同堂,兒子、媳婦、兩歲的孫子,在旅遊的過程中,途經一家冰淇淋店,小孫子先說要吃,媽媽不給買,說小孩子不能吃冰的,隨即小孫子哭了起來,聲淚俱下,哭慘了,眼見我朋友心疼不已,也擔心旁人的眼光,就找了媳婦處理。

媽媽一過來,就對著小孫子說:好好講,哭是沒有用的,你要好好講。說完,小孫子並沒有減緩哭聲,一樣的大聲嚎啕。我覺得有點奇怪,一般這樣的情況,孩子會先緩下來,用說的跟媽媽溝通的,但這小孫子怎麼對媽媽說的話無動於衷,也不減緩情緒,依然用大哭來表達?我好奇地問了媽媽:如果小寶貝好好說,那就有冰淇淋吃嗎?媽媽非常決斷的回答我:當然不行!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就懂了。

原來,小孫子早已知道好好說是沒用的,還不如繼續哭,可能還會動搖阿嬤的心,有機會吃到,但也可能是因為知道吃不到冰淇淋,傷心欲絕啊!所以他的哭聲依然不止。所以,這次創造的經驗是”好好說也沒用,那又何必說呢?”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要止住孩子的哭鬧,首先我們要非常清楚的表達對於哭聲的感受,比方說:哭著講話,我聽不清楚,我不懂你哭的意思(即便知道也要裝傻),你可以哭,但是哭是無法讓我知道你到底要什麼?這些訊息要不斷的給孩子,讓他知道哭對於你是沒有用的。

再來就是維持態度,只要孩子哭就跟他說:我等你哭完再聽你說,哭多久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想跟我說,什麼時候哭夠了,那就是我聽你說的時候了。堅定這樣的態度,就可以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你要的是語言的溝通而不是哭鬧的溝通。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在家這麼做,我做得到,但是,在外面怎麼辦?公眾場合讓他這樣一直哭也不好吧?是的,所以當我遇到這種情況時,唯一做法就是回家,因為這樣的行為在外面是不適當的,而孩子已在情緒中,用說的已無用,因此,我會用行動來告訴孩子,用哭的就是回家,讓他直接感受到這個行為的後果,這也是讓孩子知道公共場合和家裡的不同,內外之分的行為教育喔!

當孩子停止哭鬧,我們就一定要聽他說,讓他表達剛剛的哭聲是要告訴我什麼。這時,他的情緒緩和了,就能聽進我們所說的內容,不管是他的要求能不能達到,我們都已經先聽他說了,他的心思被聽見,情緒就會平緩,接著就可以討論他的要求,我們的想法是怎樣的。這樣的過程讓孩子創造了”說比哭有用,媽媽會聽我說”的新經驗。

所以,要改變孩子哭鬧的行為,不是直接阻止哭鬧,而是要創造孩子新的溝通經驗,讓孩子相信說比哭有效,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多用說的,不再用哭來表達了。當然,爸媽們要記得,當孩子用說的跟你表達時,盡量的撥出時間靜下心來聽,如果在忙,也要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專注地跟孩子說;現在還在忙,我們來約定時間說,好嗎?經過孩子同意之後,您就可以放心的忙,記得時間到了就一定要聽孩子說話,讓孩子相信爸媽說的話都會實現,那麼,孩子就會更願意地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