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參數:咖啡焙度與萃取間的關係(附SCAA和台灣常用焙度對照表)

1 / 1

烘豆是什麼?

烘豆師相較於咖啡師可能更少人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是什麼,所以世界烘豆冠軍賴昱權才會形容「烘豆師是沒有臉的人」。如果咖啡師沖咖啡的過程可以形容是一場表演,咖啡師就像擔任螢光幕前的表演者,烘豆師則擔任幕後的重要角色,提供好的咖啡豆,交由咖啡師在吧台發光發熱。

烘豆指的是將處理好(去果皮和去果肉)的咖啡生豆(Green Bean)進行烘焙的過程,咖啡豆因為受到熱源加熱的關係,會發生一連串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像是:焦糖化反應(Caramelization)、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等,這些反應都會極大地影響著咖啡豆的風味,可能是生成好的芳香化合物(目前生豆已測到約200種芳香化合物,經過烘焙的熟豆則發現約800種芳香化合物),也可能產生不好的苦澀味(如:咖啡酸Coffee Acid)。經驗非常豐富的大師在烘豆的時候,會不斷抽烘豆機的取樣棒(可以將正在烘焙的咖啡豆取出來查看)查看豆色和聞咖啡豆的香氣,聞到滿意的香氣,咖啡師就會立即下豆,這就是透過感官的經驗累積決定烘豆的發展。

除了化學反應以外,烘豆的過程中,生豆會逐漸失去水分(烘豆結束可以測量失重率,作為焙度的一個參考值),重量減少,但體積會膨脹,原因很簡單,化學反應產生的氣體、蒸氣會對細胞壁造成壓力,使得咖啡豆的體積膨脹,所以隨著烘焙的時間拉長,咖啡密度會跟著變小,當咖啡豆的密度不同,就會影響後續咖啡師進行萃取。

烘豆和萃取關係

It’s been said that, to produce a good cup of coffee : 60% from quality of green beans 30 from roasting 10%from brewing.

一杯好的咖啡,60%影響來自於咖啡豆本身(生豆),30%來自於烘焙,10%來自於萃取,可想而知烘豆對於萃取是有著緊密的關聯性。

咖啡豆隨著烘焙時間拉長,經歷第一次爆裂和第二次爆裂,不同焙度的豆子也有著不同的物理性質:烘豆時間比較短的淺焙豆子,密度相對較大,體積較小,質地較堅硬。相較於深焙的咖啡豆,淺焙的豆子比較難進行萃取,所以有些咖啡師手沖咖啡時,主張會將淺焙的咖啡豆研磨的較細一些,水溫大約92~93,深焙咖啡豆密度較小,質地較軟,容易萃取,研磨刻度會調整粗一些,水溫約88~90。

焙度對照表

烘豆師在烘完咖啡豆會進行焙度的檢測,前面提到失重率是其中一個參考值,但更精準的檢測是使​​用「咖啡烘焙焦糖化分析儀」,這個儀器是透過近紅外線光譜檢測咖啡豆的焦糖化數值(專業術語:Agtron number),通常使用方式是先量測咖啡豆表的數值,進行研磨,再測量咖啡粉的數值,如此就能比對咖啡粉和豆表的數值差異,測量也會更來的準確。

Agtron number數值是從0~100,數值越高,顏色較淺,焙度較低,反之數值越低,顏色則較深,焙度較深。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針對Agtron指數有詳細的焙度標準,而台灣對烘豆的焙度目前還沒有很嚴格的統一,所以如果要比較精準的認識咖啡焙度,建議還是以SCAA的範圍為標準,區分為八個焙度,但如果是作為咖啡豆的販售商,還是要以當地焙度的用法為主,這樣顧客才不會搞混焙度,像是一般人可能會以為Medium Roast屬於中焙,但其實City Roast才是接近中焙。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Agtron數值與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美國農業部標準、台灣用法對照表:網路連結

後續Kari Omon也會分享關於烘豆和萃取的許多細節,記得追蹤官方IG獲得最新通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