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夢幻時尚產業:擠身進入時尚夢工作,究竟是美夢,還是惡夢?

1 / 1

💎。

《Vogue Business》在與超過 600 位時尚業內人士的調查中,發現系統性歧視、非永續生活風格,和廣泛的職業過勞都加深著人們心中的不滿。若不作出實質改變,這個「夢幻產業」恐怕將面臨一波大離職潮。

這篇報導是「解密夢幻時尚產業」的第一章。這是一系列與超過 600 位時尚業內人士的獨家調查,目的在於針對兩個關鍵問題找出解答:怎樣才能在時尚產業中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以及怎樣才能在達到那種成就的同時,依舊保持快樂?閱讀第二章,認識一個人的背景如何影響他們的成就;閱讀第三章,了解一個成功的時尚職涯會要求你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閱讀第四章,解析時尚工作者們正普遍面臨的職業過勞問題。

在 2023 年三月,Law Roach 在生涯巔峰之際選擇退出明星造型界,表示「政治、謊言和虛假敘述」經常會玷污時尚成果。這個夏天,一群英國明星造型師們組織了這個領域的第一個工會,而就在今年八月底,設計師 Tremaine Emory 卸下了 Supreme 創意總監的職位,聲稱品牌內部出現「系統性歧視」。

時尚就業環境長久以來便以工時長、壓力大聞名,另外還有身處於一個注重外表的產業所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各階層的員工們大多都選擇撐下去,強烈地對外表示自己非常幸運能擁有自己的「夢想工作」。然而,在低迷的景氣中,越來越高的壓力被強加在原本就人力緊繃的團隊上,裂縫再也掩蓋不住,而時尚工作者們也逐漸失去為這個產業辯護的意志力。

💎。

《Vogue Business》在六月調查了 667 位業界人士的時尚工作經驗。這項民調旨在回答兩個問題:怎樣才能在時尚產業中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以及怎樣才能在達到那種成就的同時,依舊保持快樂?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你可以被外界認定是一個成功的設計師,卻依然繳不出你的房租。有些人在他們的崗位上備受讚譽,實際上卻工作過勞且報酬過低。👇

包容性職場顧問公司UTOPIA的ELLEN JONES。

💎。

這場調查揭示了一個在時尚界工作的現實與期望之間努力嘗試和解的勞動產業 — 加班的漫漫長夜、不見漲幅的薪水和寥寥無幾的機會,說翻就翻的私人關係成了王道,緊湊的出差和過量的生產引出了職業過勞文化,還有那普遍的歧視現象 — 無論是性別歧視、種族歧視,還是體能歧視。

為什麼時尚大夢直到現在才開始崩塌?許多要素正在一次浮出檯面 — 過度生產影響的不只是環境,還有支撐起這個產業的人們;更多的服飾單品、更多的流行週期,和更多的壓力正在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將人們推向過勞。產業領導者們在 Covid 疫情期間承諾將慢下腳步,最後卻做出了恰恰相反的決策,而那些承諾如今依舊未實現,業內人士們日復一日面對的社經狀況從未如此糟糕。

🔮。

夢想和剝削是緊密相連的。👇

GUILIA MENSITIERI。🔮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時尚有一種魔法般的力量,」人類學家 Guilia Mensitieri,同時也是出版於 2020 年的一書《The Most Beautiful Job in the World: Lifting the Veil on the Fashion Industry(世上最美麗的職業:掀開時尚產業的神秘面紗)》的作者這麼說。「當人們剛剛踏入這個產業,他們腦中的想法會更加貼近一位消費者的內心投射,而一但真正地身處這個產業之中,他們便會開始解構這個形象。你會在這些結構不平等的狀況下堅持著、忍受付出無酬勞力,因為你相信自己會在某個時刻達成你的夢想。夢想和剝削是緊密相連的。」

「當時尚的角色是要將自己神話化,並且創造出一種形象,要從時尚的神話中跳脫出來便十分困難。」— 包容性職場顧問公司 Utopia 的 Wan’gu Chafuwa

Photo: Wan'gu Chafuwa

💎。

如今,大眾不滿累積到了非常時期,罷工和工會組織等草根運動一一開始,甚至出現安靜離職和大離職潮等現象。對時尚企業來說,這代表著從留守人才,到推動永續、多元化、公平、包容等大局計畫都將面臨危機。這個產業依賴著永無止境的高壓狀態才得以生存,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創意、生產力、新穎決策能力受限的風險。

時尚界的低迷現象的背後,是一個正重新談判著成功定義的職場。「時尚產業裡的成功很難定義,因為一切都以形象為指標,」包容性職場顧問公司 Utopia 的 Ellen Jones 這麼說。「你可以被外界認定是一個成功的設計師,卻依然繳不出你的房租。有些人在他們的崗位上備受讚譽,實際上卻工作過勞且報酬過低。」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The methodology調查方法論

在調查中,題目詢問應答者們如何定義成功,他們眼中自己的成就,他們的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個人價值觀,以及工作如何影響他們得以維持的生活風格(包含人際關係、旅行、財務安全)。

為了評估應答者們的財務安全程度,本調查也了解了關於他們的個人背景,例如他們的教育學費是否由家中支付、、他們的收入程度 — 是自由接案或是全職員工?自由工作者是按件或工時收費?對於協商薪資有多游刃有餘?全部的回答都會針對個人身份進行分析(年齡、性別、種族、性向、外表、教育程度、心理健康、社交網絡、社經地位、宗教信仰、殘疾缺陷),以及各種職位(自由工作者或全職員工、商業或創意導向、職位是否受到更遠大的目的所驅使,例如永續或多元共融)。

《Vogue Business》將這個需花費 10 分鐘完成的調查問卷分享給了電子報訂閱者們,也透過 LinkedIn 和 Instagram 分享給超過 350 位業界人士。康泰納仕的內部研究團隊和本系列文章的作者們共同進行數據分析,群體之間的數據比較有 95% 的機率落在此信賴區間內。

為完成此調查,應答者們必須超過 16 歲,並且在時尚產業內工作。在所有應答者中,55% 低於 35 歲,44% 則超過 35 歲(1% 傾向不回答)。80% 的應答者為女性,18% 為男性(2% 選擇自己形容或者傾向不回答)。30% 的應答者是自由工作者,67% 為全職員工。就資深程度而言,61% 的應答者位居管理職。

這些數據中存在著無可避免的限制。雖然此調查與全球受眾分享,但多數應答者常駐在美國(35%)和英國(30%)。由於文化敏感度和數據採集過程的法律限制各異,只有英國和美國應答者們需要回答關於種族和性向的問題。在大多數應答者皆為白人或高加索人(美國應答者中有 66%,英國應答者中則有 70%)的前提下,所有其他種族的佔比皆不足以個別報告。基於分析報告目的,這些種族將會集合於一,因此關乎種族的數據接下來都將以白種人與有色人種相互比較。

為避免過度簡化一個複雜的全球產業,並合併供應鏈的上下游,此調查將會把重心放在生產後的職位 — 買手和採購、記者和文案作家、公關和行銷人員、創意和策略顧問、模特兒和 KOL,以及設計師、攝影師、造型師、髮型師、化妝師等創意工作者。此調查並不包含服裝製造者或供應鏈工作者,雖然他們的困境十分值得深入關注和探討,但和此研究的範圍有所區別。

💎。

Debunking the dream解密時尚大夢

此系列將會探索一個人的背景如何影響他們的成就,一個成功的時尚職涯會要求你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時尚工作者們普遍面對的職業過勞,這些因素正一步步揭露出時尚大夢 — 這個圈內人士們既是受害者又是始作俑者的產業 — 背後的謬論。員工們感受到了必須持續再造、穩固這個夢想的的壓力,以此向自己和他人證明他們為了這個職涯所做出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不過,在氣候危機、生活成本危機、不平等現象惡化和政治動盪等全球危機的複利增長下,現實狀況越來越難以忽略。如果想要守住人才和利益,當今的時尚產業需要經歷品牌重塑,一次重大且從基礎改變決策的轉型。時尚是一個龐大的全球產業。根據分析公司 Globaldata, 全球的服裝消費者總共有 3.59 兆人。儘管如此,這個產業長久以來卻被視為一種輕浮膚淺 — 且傳統上為女性的 — 追求。這也讓剝削文化有機可乘。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你必須感受持續再造、穩固這個夢想的的壓力,以此向自己和他人證明為了這個職涯所做出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BELLA WEBB & MALIHA SHOAIB。🔮

💎。

我們的調查顯示,某些人會比其他群體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更容易在時尚界的權力遊戲中位居下風、更容易幻想破滅。在此調查的應答者中,有 52% 的有色人種表示他們的種族為他們的職涯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相較之下只有 6% 的白種人做出相同回答。另外,有色人種比白種人更有可能接受無酬工作,而患有身體或心理、肉眼可見和不可見的殘疾人士則表示業內的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是難以使用的。在各種崗位中,那些不符合年輕、白皙、歐洲特徵和纖細健全的身體等標準,或者無法負擔購買流行服飾的人們都提出了他們成功路上的障礙,那些身處各種邊緣化團體交匯點的人們更是深受其苦。

在所有的屏障之中,貧富不均、缺乏社交關係和文化資本是最常被應答者們提及到的幾點。時尚產業中有一種盛行的說法,那就是人們應該要願意免酬工作,因為擁有一個如此「光鮮亮麗」的工作是一種特權。在時尚界工作伴隨的生活風格包含長途旅行、獨家活動和社會資本,而這些都能被利用成迫使人們接受惡劣工作條件的籌碼,尤其是那極低甚至趨於零的薪資。只有那些擁有財富優勢(擁有可以幫忙支付房租或提供金援的父母)、文化資本、社交關係和願意幫忙敞開業界大門的導師貴人的天選之人們,才能輕鬆擠身這個產業。

在一次次的證明之下,我們已知多元化發展將會帶來創意、創新和進步。然而,儘管時尚產業總以前衛的步調為傲,卻往往沒有做到業內人士呼籲、真正具意義的方式向前邁進著。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Building a better system: Community over competition建立一個更好的體系:團結勝過競爭

為了做到體制上的改變,時尚經濟必須要重新評估自身的基本目標。「除非我們改變過量生產和過量消費的基礎模型,否則時尚不會有未來,因為人性不會有未來,」人力平台 The Now Work 的創辦人兼顧問 Hannah Phang 表示。「許多公司組織營運的方式會促使我們將自己視為機器而不是人類。我們只有一個終極任務,那就是要花費最低的成本來茁壯我們的市場,而我們卻被要求不顧一切代價圓滿這個任務,就算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改變必須從意識到時尚工作者也是專業人士,而不是可以被迫免費勞動的業餘愛好者開始。「一個時尚企業就像任何企業一樣,」設計師 Jawara Alleyne 說。「在 Instagram、典禮紅毯和音樂錄影帶等華麗表面之下,這個商業模型的神秘面紗需要被揭開。」

「我需要為了我的工作經營一個大眾形象。」*大眾形象在此的意義包含但不限於經營社群媒體、維持自我招牌風格、參加演講和接受媒體採訪。

自由工作者中的 73% / 全職員工中的 47% / 創意崗位中的 66% / 商業崗位中的 48% / 家庭成員中有人從事時尚的人中的 67% / 家族成員中無人從事時尚的人中的 51%

應答者對於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系統其實有很多點子。之中的許多人提出從待人方式著手的解方。有人說:「不要再將職業過勞正常化了」,另一個人說:「克服偏見。」他們呼籲業界能追求更少的裙帶關係,更多針對無意識偏見的訓練,以及更高比例的多元化高級階層。其他人則特別點出了邊緣化團體對於社交機會和支持系統的需求,許多人也表示改善的方向必須要更多樣化,超越性別和種族這些主流指標。但無論如何,他們傳遞出來的整體訊息十分清楚:時尚界需要對那些「以前做事情的方法」提出挑戰,並找到一個全新的眼前道路。

🔮。

時尚是一個以『特例』為燃料的體系,而不是創造出一個人人都能運用的道路。👇

殘障提倡家和可及性顧問公司 TILTING THE LENS 創辦人 SINÉAD BURKE。🔮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這條道路只能以群體為開端。時尚界是一個非常強調個人主義的產業 — 它鼓勵獨立自由作業、個人品牌,與同儕之間的較勁。「時尚是一個以『特例』為燃料的體系,而不是創造出一個人人都能運用的道路,」殘障提倡家和可及性顧問公司 Tilting the Lens 創辦人 Sinéad Burke 說道。

這種個人主義會削弱群體行動,也就是達到體系式改變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必須保持團結,無論我們有多小,又或我們的聲音距離權力中心有多遠。」設計師 Stella Jean 說。近年來,時尚工作者們表達出對集體行動的慾望 — 就算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例如 Stressed Stylist、Fashion Assistanats 和 Dank Art Director 等 Instagram 迷因帳號透過分享自己在時尚產業工作的經驗,已經悄悄建立起了一個個網路社群。「迷因成為了逃離日常壓力的一種方式,將人們聚集一處並提升意識。」Stressed Stylist 的匿名創辦人說。

如果業界能夠動員這些內心充滿不滿的群體,更多像是罷工和工會的有形成果就會帶來真正的正向改變。為了要讓這些集體解方發揮效用,各階層的業內人士都需要參與其中,包含那些金字塔最頂端的人們。結盟(Allyship)是一個經過無數驗證的不二法門。「特權不只存在於財富,更是關於你在一個體系中永遠多大的權力,」在八月共同創立了英國明星造型師工會的 Michael Miller 說。「許多業內人士的背景並不富裕,但身處於擁有權力的位置後,他們可以以此幫助其他人。」

多少人隸屬於工會?應答者中的 17% / 有色人種中的 14%、白種人中的 35%、家庭成員中沒有人在時尚產業工作的人中的 10%、家庭成員中有人在時尚產業工作的人中的 38%、女性中的 14%、男性中的 29%。

Photo: Su Shan Leong

💎。

業界導師也可以為許多來自邊緣化群體的人們開啟不少大門,並改善業界中權力不平均的問題。「主動接近你尊敬且欣賞的人看似非常恐怖,但我多希望自己能早一點擁有一位業界導師,」《Dazed》時尚專題總監 Emma Davidson 說。「或許你可以在初期結識一些較不知名、僅比你年長幾歲的人,但你必須要經營那些關係。」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若是要建構更具包容性的社群,時尚界必須要了解這場遊戲中有誰擁有利害關係。例如,英國時裝協會和瑞典時裝協會皆開始收集時尚工作者們的普查數據,希望能準確地深入了解業內關於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脈絡。時尚包容性顧問 Arooj Aftab 表示,這些匿名的意見回饋機制對於那些不敢發聲的邊緣化工作者們非常重要。她補充說明,這個產業的頂尖人才正在流失,原因正是企業們接收不到能幫助他們變得更加包容的意見回饋。

與此同時,產業領導者們選擇保持樂觀。「這裡有很多改變空間,但這並不代表我們需要摧毀已經擁有的一切。」設計師 Aurora James 說,她同時也是生活風格品牌 Brother Vellies 和公益組織 15 Percent Ledge (宗旨是推動零售商們在他們的貨架保留 15% 的空間給黑人領導的企業)的創辦人,以及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A)的副主席。我們是有機會從業內基礎開始實現多元化、包容性和正向改變的,她解釋。「如果我們這麼做,或許真的有可能最終進步成一個更好的體系。」

—————————————————————————

⚠️。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們歡迎追蹤我 & 其他的平台唷!🌟

其他平台的連結🔗 在我的版面上都有,歡迎大家追蹤按讚分享留言支持一下吧!✨!✨!✨

🌈。

另外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開了一個付費的專欄平台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歡迎大家想對時尚有更深入瞭解的人可以支持 🌈

「 你們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拜託大家多多關注

連結🔗 👇 👇 👇

https://reurl.cc/GA1n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