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大中國年輕人的貧窮恐懼,不敢花錢消費萎縮,低慾望社會即將來臨?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逾半年,隨著疫情防控日漸向好,中國各項經濟指標陸續回暖。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為3.2%,不僅實現由負轉正,更顯著超出市場預期。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實現今年以來首次增長。6月,製造業PMI連續4個月超榮枯線,製造業正穩步復甦。此外,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利潤環比增長,已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持續收窄,失業率漲幅回落,中國經濟正呈現出穩步向好的態勢。
然而,《財經》記者調查發現,就在過去半年時間,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持續下滑,停工停產、失業待崗輪番上演,居民個體收入每況愈下的影響猶在。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儘管多位經濟學家曾預測,隨著經濟重啟,人們的消費會出現“報復性V字反彈”,但中國的年輕一代在消費態度和消費行為上卻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克制與冷靜。接受《財經》https://manlion.com.tw/報復性儲蓄”卻一度高漲,消費引擎對經濟修復的貢獻明顯落後於投資引擎。
劉云告訴記者,這樣簡樸歸真的生活原來也很妙,剛工作時,因為熱衷於購買大品牌,薪水透支嚴重,單件商品價格可達四五位數,現在發現,過於昂貴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使用場景,物盡其用顯得更為重要。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上半年很多年輕人不再迷戀奢侈品、高消費,他們花錢更精算、實際,減少了盲從消費。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開始從廣告“忽悠”的衝動消費心理走出來,從個人實際需要出發,更加勤儉節約、理性消費。
《2019-2020中國青年消費報告》調查顯示,在疫情影響之下,年輕人的消費態度正在發生轉變——開始趨於理性和有度。直播購物也出現井噴式增長,熟悉手機和互聯網的年輕人正越來越體現出家庭責任感。
年輕人是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消費觀轉向將對消費市場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消費、儲蓄、投資三重門
“如果身邊即世界,疫情對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影響很大。”正在讀研三的小玉即將面臨畢業找工作,雖然還未經歷社會考驗,但因目睹了企業工資待遇下降,她預感到了“就業難”,早早就制定了儲蓄計劃。“疫情對我財務觀的最大影響是,意識到了存款的極度重要性,同時會認真審視超前消費是不是掉入了商家設置的陷阱。”
《財經》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經過疫情衝擊,年輕人的消費、儲蓄、投資觀念及行為都發生了轉變。
根據央視財經新媒體聯合《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推出的“央視財經大數據”,其發布的《2019-2020中國青年消費報告》顯示,年輕人的消費態度開始趨於理性和有度。55.8%的年輕人消費時更傾向於只買生活必需品,40.2%的年輕人選擇少買點、買好點,39.6%的年輕人認為購買決定比之前更慎重。
小玉認為,該調查結果與她自身情況相符。過去半年,她目睹了疫情中受困者的境遇,“如果你被困在武漢,恰逢物價上漲,沒存款再疊加房貸、車貸、信用卡分期還款,難免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與享受消費相比,手中有https://manlion.com.tw/存款會讓自己更安心。”她同時也在反思超前消費是否掉入了商家設置的消費主義陷阱,“女生要多為自己花錢,護膚品越貴越高級,電子產品追新不追舊等,這些都略與現實生活'脫軌'。”小玉表示,未來,她會為自己存一筆應急款項,同時也很慶幸在未步入社會前就意識到了該問題。
此外,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也影響著她當下的消費行為。“幾乎所有行業待遇都在下降,應屆生簽約工作屢屢遭遇企業單方面違約,之前談好的待遇大幅度縮水。”這也影響到了她的擇業方向,小玉表示,今後會首選事業單位、公務員類穩妥工作。
另一位正在基層從事公務員工作的蘇鵬表示,其收入未受疫情影響。儘管如此,他的消費習慣還是發生了較大轉變。分析原因,他認為,一是受客觀因素制約。作為重度觀影愛好者,蘇鵬幾乎“逢上新片必看”,多時一個月要去影院四五次,如今官方通知,建議包括影院在內的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均暫不開業,客觀上節省了一大筆開銷。二是消費慣性還在。“疫情最嚴重時停工停產,其催生的'下廚熱'維持至今,儘管餐飲已復工,還是習慣吃自己做的飯。”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高級研究員熊相遇分析,重大災難或社會變動會對社會心理造成衝擊,無論個體實際利益受損與否,這種憂患心理會驅使他們偏向更謹慎、保守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