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來了》影評(雷)非常清淡的兒童教學、動保宣傳片
《黑熊來了》(2019) 導演:麥覺明
(數學題)下列黑熊的集合,何者正確。
看完《黑熊來了》,我不知道這部片要傳達的主要角色是「黑熊媽媽」黃美秀?還是那隻被拯救的小熊?
是指全部的台灣黑熊?還是全世界的黑熊。例如電影中後段插出來的馬來西亞馬來熊…..?
好像以前數學考試會考「集合」的定義,我的頭好痛啊!
動機不純?是根本找不到動機。
在片中,我看到黑熊媽媽黃美秀一行人,辛苦地登上人跡罕至的深山,為了黑熊的研究和保育付出一切、赴湯蹈火,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黃美秀會如此愛黑熊、想研究黑熊?
是什麼樣的成長經歷還有動機讓她選擇研究台灣黑熊?
可惜了這群熱血的人們,可惜了關係背後深沈的故事……
黑熊媽媽和布農族人之間的感情看似很深厚,但導演沒有解釋、觀眾也不知道為什麼片中那位布農族人是最後一次為小熊命名?他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美秀和布農族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相處的方式是什麼?
美秀和來來去去的研究生們的關係,和各個團隊之間的關係,和熊之間的關係,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等,都是值得挖掘、觀眾想知道卻不得而知的情節。
我想如果台灣的紀錄片《黑熊來了》可以有更多的人物訪談,讓觀眾知道黃美秀是一位怎麼樣的人,比起純粹宣揚「要保育台灣黑熊」的過大主題,加入有血有肉的個人故事,本部片會更顯動人。
《究極的選擇》看黑熊要選 Discovery 還是國家地理頻道?
內容、主題的厚度、密度、複雜度…低
《黑熊來了》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其實自然保育等相關題材紀錄片真的非常多,平時在電視上就可以看到Discovery 還有國家地理頻道在拍攝相關的題材,他們的畫質和攝影技術絕對是一流,但是時間也不會那麼長,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和吸睛的話題、勾起懸疑的破口等等。
在《黑熊來了》裡,攝影並沒有上述等頻道可看的精緻之外,對於主題和內容,我只能看到一群很陌生、沒有親切感的人在研究黑熊,對於黑熊在台灣的歷史、台灣環境為何對黑熊如此惡劣,黑熊為何時常斷掌受傷,均像是教科書上一樣,輕輕帶過,以上人類對於黑熊迫害的歷史,還有前面提到的保育人士對於黑熊的熱愛、感情都沒有特別強調和戲劇化。
保育如同作戰,黑熊快被趕盡殺絕,日常生活就已經那麼壯烈了,為什麼不要戲劇化?
我可以理解黑熊很可愛,但是就像人類無法和熊溝通,導演的手法使觀眾也無法和本片產生太多的共鳴。
對於《黑熊來了》,頂多就是抱持著獵奇的心態,勉強和當時坐在我身旁的小朋友觀眾一樣「哇哇哇~」,聽他們興奮地一直說話,把電影院當作動物園在欣賞,欣賞地不是畫面中的黑熊而已,同時也包括「小朋友」這群都市野生動物。
《黑熊來了》是一部電視搬到電影上的小朋友動物教育影片,是影片版本的動物園,類似幫台灣黑熊還有馬來西亞馬來熊…..等動物保育協會的宣傳形象影片。
雖然紀錄片可以是在拍攝者也認同的意識形態下為某機構做宣傳,但是包裝的美學、修辭學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雖然紀錄片有一段時期以獵奇為主要賣點,但現在以新奇的物種作為影片最大的看點,我覺得以紀錄片來說失去了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記錄和訴說。
相關新聞爭議反思:攝影機像核武
《黑熊來了》拍攝期間發生一個意外,最終小熊野放的地點被某商業媒體作為獨家報導,除了將之前黑熊保育團隊所有的經歷全數摧毀之外,也嚴重危害小熊的安全,雖然不是導演麥覺明造成的,最終電影也沒有透露任何有關於這次小熊野放地點被報導出來的爭議和資訊,但是我們認知到,不管是新聞還是紀錄片,攝影機就像是核武一樣,人們很可能基於無知或是自己的利益使用,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
即使根據現有的知識和研究,道德、法律作出判斷,拍攝者覺得可以控制,也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為隨機事件牽一髮動全身,人類的有限性和環境得多便是無法批敵的。
陳綺貞的聽眾到底幾歲?
《黑熊來了》請來了知名度十分高的歌手陳綺貞擔任旁白,猜測觀眾設定是想吸引四十歲以下的大眾,尤其是喜歡陳綺貞帶領的「文青」風潮的受眾。
整片調性卻主要是給小學生看的,那種闔家觀賞、學校教育的電視節目,鎖定兒童,與陳綺貞的聽眾沒有任何關係,與陳綺貞的聽眾沒有任何關係,與陳綺貞的聽眾沒有任何關係。(真的沒有關係,所以說了三遍。)這樣子的話你就請抖音網紅旁白啊!小學生不是都玩抖音?
奇妙的是:旁白的用詞十分饒口,時常使用台灣平時不常用的、不口語的量詞和動詞,讓我頻頻聯想到是不是回到了推行「國語運動」的時候,一位台灣腔的本省歌手在練習「正統北京腔」,或是想模仿抖音的中國網紅……?
連我一個台灣大學生都感到突兀、對於用詞不熟悉,何況是小朋友?台灣能否正視自己在長年在這塊土地上參雜了台語、原住民語、日語的本土語言、文化為「正統」,而不要遵照「北京標準」一味模仿「京片子」呢?
陳昇大師昇華了這部「電視」為「電影」
整部片對我來說更像是在客廳裡可以一邊做其他事一邊看的闔家觀賞電視節目,所以就算在電影院裡,我旁邊的野生動物小學生不停地說台語,我也不會有因此會漏掉影像訊息的可惜感,我反而更好奇為何在台北還會有說台語的小學生?而且還說得那麼好,比黑熊還稀有阿阿啊!
一直到片尾陳昇的作曲播出時,看到螢火蟲出現的動畫,剎那間才有電影的感覺。
這首歌真的很好聽,附上連結(可以直接快轉到03:15左右)
結論
《黑熊來了》在台灣熱映,但是個人覺得在修辭學和美學上有很多值得加強的地方,電影感的經營也稍顯不足。
紀錄片的力量到底是強大還是微弱呢?
攝影機像武器,濫用可能會殺死小熊,摧毀協會所有精力。
和人類的偏執、不理性相比,一直被拍攝的環境的議題,改善卻沒有多少。
黑熊來了,環保的進步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