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藝術家的雙眼重新詮釋馬祖|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Matsu Biennial
事先聲明‼️
這篇文的照片是在2022年四月拍攝的,跟2023年的展品不一樣,(預告)今年十月我又要再次登島啦!!!期待期待~也把過去的照片整理成文章,希望能讓大家激起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的興趣,讓大家看看我心中的離島第二名--馬祖。
在經過金門帶給我的體驗之後,就一直很想嘗試同樣有軍事背景的馬祖,但馬祖與金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風情。
甚麼是《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藝術島」台灣第一次以「跳島」方式呈現的藝術季,邀請很多藝術家前來馬祖創作,透過藝術家的雙眼又重新認識了馬祖。有點類似瀨戶內海藝術節的感覺,同樣是藝術創作、同樣是跳島、同樣走向國際。
漁火
地上有1500多條魚,黃魚象徵當地捕撈的魚,用馬祖在地的黃沙;白魚是迷航誤入的魚,來自墾丁白沙灣的沙。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身歷其境
👀用視覺
排練場的大門關上之後,在漆黑的場所裡,配上一閃一暗的盞燈,模擬著漁夫天未亮捕魚時,只有燈塔指引方向。
🦵用觸覺
腳踩在舞台行走時,跟夥伴的步伐不一致,卻讓這個體驗更完整了,好比漁夫走在搖晃的甲板上。
👂用聽覺
當視覺被剝奪時,其他感覺就會開始變得敏銳,唯一的聲音剩下腳步聲跟盞燈規律的開關聲。
全黑的場域其實很恐懼,沒有視覺的世界有如大海中抓不到浮木,一步一步也很小心,深怕踏錯了底,掉到舞台之下,等待盞燈再次亮起才敢大步行進。這個作品好像不僅是展品與觀展那樣走馬看花,他讓我用「體驗」更深入了解藝術家眼中的馬祖。
【體驗結束後的QA】
另一組參觀者有點責怪的語氣說道:
「能不能在就定位在關展廳的燈?全黑很危險。」
『藝術家的作品是想要模擬漁夫清晨捕魚的場域,所以如果開燈進行的話,可能會和藝術家的創作相悖。我們(主辦單位)尊重藝術家的理念還是在全黑的場所進行,如果覺得太暗的話可以自己開手電筒。』
主辦方這一回覆,又讓我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好感上升🔝
慶幸自己有堅持想來,還有夥伴超free的支持,當初看地標還以為是空空如也的一道牆😂
七七據點
在坑道裡面看展覽,這個點內有很多展品之外,也透過坑道體驗了不一樣的空間感受。
馬祖的坑道走起來是壓迫、不舒適的,在坑道裡沒有人想停下腳步駐留,同時也渴望見到遠方的那一處小窗,這時候腦袋突然有一個想法:如果我是當時的軍人我還會渴望見到窗外的景色嗎?
窗外的遼闊對比坑道的狹小空間,更顯得自己被關住且不自由。
更不用說沒有光線進入的空間,那就更加不符合人居住了。還記得當時在77據點,參展作品有一個植物被關在沒有陽光的空間裡面,模擬當時軍人的生活環境,根本感受不到外頭的日升日落,雖然有水和空氣,但是她日漸凋零,我看了真的好難過,植物也是生命,為什麼要住在這麼委屈自己的地方⋯
再次登島吧!
「等下次馬祖藝術島開始時,就是我再次登島的時候了。」離開馬祖我這麼說。
也許藝術從來不是難以親近,透過主辦單位的解釋,又覺得藝術是一道橋樑,利用主觀感受連接過去與現代的再定義。
如果今天只是沒有藝術島的感受體驗,那我對於馬祖似乎也只停留表面,而不是留在記憶裡的深刻,馬祖不是只有漂亮,更多的是故事性,換你來聽聽馬祖的故事吧!
馬祖的景點保有舊時的體驗,導覽解說也補充了當時的情緒。
如果我說金門是歷史的縮影,那馬祖就是最原始的地方,她補足了我未知的領域,更讓我活在1945年的台灣歷史之中。馬祖是我的第五個台灣離島,卻要躍身我心中的離島第二名,馬祖是一個我認為最原始地方的台灣,開發得晚,連道路都非常崎嶇,也是這樣的形式,沿路都讓人驚艷。
不枉此行,讓我好像也活在了馬祖的故事中。
Chiu
---------------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展覽時間:2023.09.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