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專訪】從《美國女孩》剖析青春必學三堂課!導演阮鳳儀:人生只有自己能承擔
近期討論度最高的國片就屬《美國女孩》了,新導演阮鳳儀透過自身成長經歷,描繪細膩的家庭關係與自我成長經歷,引起許多人的共鳴,更一舉獲得第58屆金馬獎7項提名,可說是本屆最大黑馬。波編很榮幸採訪了《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從這部電影中剖析青春必學的三堂課,讓觀眾能更深入了解這部電影的製作背景與幕後小秘密!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從《美國女孩》剖析青春必學三堂課| 第一課:放下
《美國女孩》描繪母親王莉莉(林嘉欣 飾)因罹患乳癌,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新店,與疏離多年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一場現實與夢想拉鋸的殘酷試煉就此展開。這段故事來自導演阮鳳儀的真實成長經歷,小小年紀被迫放下熟悉生活,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回憶起這段往事,她表示:「其實電影在說的就是如何接受這件事,重點不是國外在哪裡,而是離家很遠,當我們能夠和家人和平共處的時候,家在哪裡就不重要了。」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在我們成長經歷中或多或少會出現興趣與能力無法共同增長的窘境,除了勇敢追夢的勇氣值得讚賞,懂得「放下」更是門學問:「我小時候那段時間有拉大提琴,我拉了5年,我就一直很不想放棄這件事情,但到了高中,高三那年忙著準備考試,就告訴自己:『有些事情你就是沒有天份,所以就放掉它吧,我選擇放掉後,其實心裡釋懷很多,坦然接受這不是我的天命,趕快另尋他路。』人不能什麼都有嘛,你的盤子裝不下,只好先清掉一個東西。」問及開始學大提琴的契機,她打趣透露:「我小時候想嫁給馬友友,那時候他結婚我還很傷心,大家都在迷偶像的時候,我就在愛馬友友。」
《美國女孩》中重建了2000年代初的流行文化,當時所有年輕人的偶像周杰倫、蔡依林金曲都有在片中出現,但導演本人卻表示:「我真的沒有在迷偶像。我高中的偶像都是卡繆或是一些古人,唯一喜歡的流行歌手是孫燕姿,小時候有買過她的CD。」另外她表示父親很喜歡張惠妹與鄧麗君,每次在車上都會聽張惠妹的《牽手》、《姐妹》、《聽海》等金曲。
在談及偶像對自己的影響時,她有些害羞的說:「高中畢業時我的國文老師送了全班每人一本泰戈爾的詩集,那本書陪伴了我很久,我很喜歡泰戈爾的《漂鳥集》,其中一句話影響我很多:『最遠的路有時候就是最近的路』這句話讓我後來做事比較不帶有強烈目的性,因為覺得它自然而然就會帶我到目的地。」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從《美國女孩》剖析青春必學三堂課| 第二課:堅持
阮鳳儀拍攝首部長片《美國女孩》就獲得眾多好評,但台大中文系畢業的她,其實最初夢想是當一名作家:「後來我發現文字的門檻太高了,覺得讀純文學的人已經太少了,也會問自己:『什麼是純文學,什麼是不純的文學?』我覺得與自己的時代對話是很重要的,我覺得現在是電影的時代,過去是文學的時代,文學也盛行了幾百年、幾千年,但電影算是很新的媒介,也是我們時代越來越強勢的交流方式。」
(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前面曾提及導演學大提琴時會有挫敗感,因此決定轉換跑道,而在拍電影的過程中,她正是透過導戲發現自己的天分與能力。一般電影最難控制的3大元素「小孩、火、動物」,對她來說,指導小孩演戲反而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在《美國女孩》之前,過去她就曾在短片《姊姊》指導過兒童演員:「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像很能夠感同身受,覺得和他們有種連接。」編輯相信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有些人心中的這名小孩,隨著年紀會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消失,阮鳳儀導演能夠與小孩有如此高的契合度,或許正是因為她仍好好的守護著心中的小孩,隨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美國女孩》前前後後籌備了3年,為了不讓自己失去初心,她常常提醒自己:「初心不是指為了我自己而拍,像親情、母愛之所以那麼偉大,是因為它是為了別人,是無私的愛,所以我才覺得初心那麼重要。」由於劇本改了許多次,最後定稿時已經是第19稿,然而後來剪輯時仍剪掉了不少橋段,其中最心痛的是方儀剪頭髮的戲:「這段其實我們有拍,一個take直接從長髮剪到短髮,郁婷演得非常棒,所有在場女生看了都想掉眼淚。當時就是一剪完,她的眼淚就掉下來,我覺得女生都能很感同身受。但那時候這場戲的情緒太重了,在觀眾還不太了解她的時候,突然這樣哭會導致後面的哭戲失去力度。」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從《美國女孩》剖析青春必學三堂課| 第三課:認識自己
華人父母常希望子女出類拔萃,卻也別太鋒芒畢露,追求中庸之道。但矛盾的心理就會導致爭執發生,像電影中就有一句台詞是:「不一樣就是更好的」(better is different),短短一句就道出了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矛盾心理。「爸媽當然希望小孩是自己的進化版,他希望我們更好,但當我們變好、變不一樣時,他們也會害怕。」編輯問起若回頭給當初的自己一句忠告,她可愛的說:「有一天這些都會變成電影,所以你好好活吧!」
除了家庭關係、人物成長,電影中亦有描繪「老師」這個角色的重要性,而導演透露她的啓蒙老師正是高中時期的國文老師,是對方對於文學、電影的熱情感染了她,兩人至今仍是好友,時刻保持聯絡。高中階段是夢想發芽的階段,同時也是導演阮鳳儀最叛逆的時期。就像電影中的芳儀勇敢向老師說出真實想法,現實中阮鳳儀導演也曾因和老師意見不合而頂撞師長,被記了2個大過。「那時候高三每個週末還要去掃廁所,雖然受罰但我不後悔我這麼做,我那時候就是覺得自己沒錯,要記大過就記吧,我會自己消化後果,小時候太注重骨氣這件事了。」
(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談到自己的叛逆期,導演娓娓道來自己是個超級不聽話的小孩,儘管媽媽會擔心,但她堅定的說:「我的人生只有我自己可以承擔,所以我想要做這個決定」。儘管《美國女孩》在12/3才會在台灣正式上映,但許多粉絲已開始在期待導演的下一部作品,對此她表示自己一直在紀錄現在的生活,也對改編文學作品相當有興趣,並舉例了美國導演葛莉塔·葛薇(Greta Gerwig)的導演作品:「我覺得改編作品也是一種再詮釋,像Greta Gerwig拍了《淑女鳥》再拍《她們》,其實《她們》也是一個家庭故事,但她並沒有重複自己,我覺得她說了不同的故事。」她表示同一個命題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方式,而自己的命題就是「親情」。
(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看完以上關於阮鳳儀導演的訪談,大家是否對《美國女孩》有更多的好奇了呢?這部療癒而溫暖的電影即將於12/3在台灣正式上映,推薦大家到時帶親朋好友一起去欣賞,保證能帶來滿滿的感動與共鳴!
撰文編輯 #安琪拉
#名人專題 #方郁婷 #林品彤 #林嘉欣 #波波名人 #第58屆金馬獎 #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導演 #美國女孩方郁婷 #美國女孩金馬 #美國女孩電影 #莊凱勛 #金馬影展 #金馬獎 #阮鳳儀